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本文已影響2.5W人 

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朱棣篡位,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縱觀朱棣靖難之役的始末,我們便會發現朱棣簡直是古代反王裏最“秀”的一位。拋開造反的過程不談,他憑藉政治秀將非法政權變成合法政權,並讓政權獲得國際地位的做法,簡直令人拍案叫絕。歷史上造反的王爺數不勝數,但成功的卻只有朱棣一位。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後人習慣性地將這場戰爭叫做“靖難”,殊不知這兩字滿含悖論。以王的身份覬覦皇權,以庶的身份奪嫡,以叔父的身份謀侄,這是在靖的哪門子難呢?

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那麼,爲什麼後世鮮有人抨擊朱棣這場不合法的軍事行動呢?

就是因爲他的政治秀做得太充分了。朱棣本人對宣揚合法性的重要性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只要不能將這場戰爭標示成正義之戰,那反王的帽子就摘不掉了。是以,自他發兵的那一瞬間,就已開始在暗中推進“合法化工程”,這一大型工程一直持續到天下太平的永樂年間。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項工程實施的難度甚至比造反本身還要高。他必須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證明朱允炆集團是非法的(合法化工程的前半部分),且要讓自己取而代之的行爲合法化(合法化工程的後半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實施於戰爭期間,而後半部分主要實施於戰後。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套路”在史料裏屢見不鮮,但凡“清君側”的反王,說辭都驚人的一致。顯然,朱棣的“秀”不會如此低端,如此不具備新意。

“太祖高皇帝開基創業,平定天下,用心三十年,紀綱法度,布畫大定,猶如起造居室,與人居處,苟爲官者不修政事,不守法度,如拆毀室廬,欲求安處,寧有是理?”

這一時期的朱棣將矛頭指向朝中“奸黨”的同時,已經在嘗試性地指責朱允炆“變亂祖制”了。這就像他給老百姓打的一劑預防針。在奪位以後,合法化工程的重點迅速從“清君側”轉向抨擊朱允炆改制。

“上曰如切系軍民利害者,可因時損益。既於軍民利害無所關涉,何用更張?況前人創立制度,皆有深意,今行之既久,無弊輒改何爲?此其所以敗亡也。俱速改復舊制。”

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第2張

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朱棣成了新一任皇帝老子。上臺以後,他立馬說了上述這番話。比較巧妙的地方是,朱棣口口聲聲拿老百姓說事,稱朱允炆變亂祖制,卻絕口不提朱允炆變亂祖制的初衷——削藩。他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削藩,爲何朱棣不會在這一點上大書特書呢?

這就是朱棣的狡猾之處了,他是藩王的時候誰削藩他跟誰玩命,但一旦他成了皇帝,就成了削藩最忠實的擁護者。朱棣成功之後,寧王、齊王等藩王似乎在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某條出路,但朱棣怎會容許同樣的故事再度重演呢?這時他要是在使用發動戰爭之初的說法,抨擊削藩,無疑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始皇帝焚書坑儒的行爲受萬夫所指,殊不知這是一名合格的開國皇帝必備的手段。其實從某種意義講朱棣也是開國皇帝,他推翻的是大明正統,傳襲的是大明的國號,但從此皇權就要在朱棣這一支而不是太子朱標那一支傳續了。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竊國亦是開國。

既然是嶄新的時代,萬象更新,那一些舊日裏的糟粕就要不得了。不過,朱棣燒的東西有點不一樣。

建文四年六月:

“上得羣臣建文時所上謀策,悉命焚之。”

建文四年十月:

“上於宮中得建文時羣臣所上封事千餘通,披覽一二有干犯者,命翰林院侍讀解縉等遍閱。關係軍馬錢糧數目則留,餘有干犯者,悉焚之。”

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第3張

朱棣燒了什麼?他的目的是什麼?

援引一段《三國志》裏的記載:

“紹衆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衆。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

曹操能在官渡以少勝多幹掉了袁紹,估計這一點連他本人都沒想到。回憶起在這場決戰爆發之前,曹軍帳下有不少人才已經做好了跳槽的準備,給老袁送去了求職信。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思維,這種人是不值一用的,應該蒐集證據抓出來殺掉。

然而,曹操明白自己的統治根基非常脆弱,如果展開清算的話損失最大的是自己。因此,曹操採取的策略是既往不咎,他燒掉了所有與袁紹暗通款曲的書信,放過了一大批牆頭草。《三國志》對這次焚書的記載語焉不詳,曹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是當着文武羣臣的面,還是私底下進行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明史》中的記載比較明白,朱棣做這一切就是爲了讓大夥都看到,所以自然是當衆進行的。

這種做法的動機,起碼有三種:

層次最淺的,就是要燒掉那些臣子與允炆小兒聯絡的證據,大赦天下,延攬那些爲建文帝效忠的可用之臣,這一動機和曹操沒什麼區別;

再深入一點,就是朱棣想趁着這個機會抹除一些記錄了陰暗面的奏章,消除自己謀反的證據;

最深入的,莫過於消除朱允炆集團的合法性。

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第4張

前面我們歸納了朱棣“合法化工程”的實施步驟,以及該工程的生命週期。朱棣揪住朱允炆違背祖制的這一點不放,反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削藩。然而,不論是從朱允炆的性格來推敲,還是現存史料中朱允炆的政策來看,他根本沒有違背《皇明祖訓》(如果這就是朱棣所指的祖制的話)。

朱棣唯一能抨擊朱允炆的證據只有一個,那就是《奉天靖難記》裏出現的:

“今雖不設丞相,卻將六部官增至極品,是不設丞相,反有六丞相也。”

《奉天靖難記》是一部和檄文差不多的作品,其目的就是爲了給朱允炆潑髒水,證明奉天軍是王者之師,所以裏面有多少誇大其詞的成分不言而喻。可即便如此,能直接抨擊朱允炆的罪狀僅這麼一條,這根本沒法將朱允炆違背祖制的罪名坐實。

所以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朱棣要執意焚書了。

表面上他似乎給大臣們一個臺階,讓他們投效自己,實際上是想把一切朱允炆合法的證據都燒光,這樣就能肆無忌憚地給他扣帽子潑髒水。

朱棣的焚書堪稱絕妙,大臣們即便明白接下來朱棣會對朱允炆進行一系列的栽贓,但基本不會有人站出來提出異議,爲何?朱棣手下的文武大臣,基本可分爲兩類,一類是自靖難便開始投靠朱棣的燕王私黨,一類是剛剛得到了朱棣寬恕的朱允炆一黨。朱棣的私黨自然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朱棣鞏固合法性,朱允炆一黨剛剛受了朱棣恩惠,若不借坡下驢豈不是嫌命長?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

朱棣靖難成功後第三年,便派馬和進行了浩浩蕩蕩的下西洋行動。然而,明史裏給出的理由本末倒置。“示中國富強”這一根本原因被擺在了後面,而“欲蹤跡之”卻被說成了主因。

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第5張

在鄭和與其他國家往來的官方文書中,我們根本看不到他下功夫尋找建文帝,這是爲什麼呢?就算鄭和船隊有上萬人,但去世界各地找一個人的下落還是非常困難的,若不借助諸國的力量,無疑是大海撈針,何時能尋到?

實際上,朱棣早就知道朱允炆的結局了,沒準當時都已見到朱允炆的焦屍了。只不過,當時的他還沒有完成“合法化工程”,所以才創造允炆未死的假象,讓世人看到他想把惠帝找回來對質一番。

“不期建文爲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明實錄》

當大明與朝鮮建交時,朱棣的口風立即變了,他承認了朱允炆的死。爲什麼一前一後朱棣的表現會如此矛盾呢?因爲這時他已完成了合法性工程,沒必要再藏着掖着了。換句話說,朱允炆可以去死了。

“爾等只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瞧瞧,其實打一開始朱棣已經將自己當成了王權天授的正牌天子,並開始致力於打造自己的國際形象。幾乎在鄭和呈遞給海外國王的每一篇國書中,都出現了上述字樣。

朱棣是通過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後世人爲何很少罵朱棣 第6張

千古以來,何曾出現過像朱棣一樣將政治秀表演的爐火純青的反王?大漢七王揭竿而起,靠半壁江山與天子進行勢均力敵的較量,都沒法做到朱棣這般憑藉東北一隅星火燎原,因爲他們不注重“合法性工程”,從一開始就被定性爲反王。

不過歷史瞞不過明眼人,真相早晚會被有心人挖出來。也難怪劉伯溫的兒子坦言: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參考資料:

【《明史》、《明實錄》、《奉天靖難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