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張同敞被評價爲“奇男子”的真實原因?

本文已影響3.92K人 

張同敞評價

在國家到了生死存亡之時,明朝都將要滅亡了,卻涌現出了衆多英雄豪傑。在怪林就曾出現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張同敞,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抵禦清軍的鬥爭中,儘管這種行爲如飛蛾撲火一般自不量力,可以說是自取滅亡,但就是他這種大不畏的精神,受到了後人的稱讚。

揭祕張同敞被評價爲“奇男子”的真實原因?

張同敞雕像

曾有這麼一個典故,說張同敞要被處決的時候,他的頭顱的確是落了地,但是身軀依舊能前進三步,才倒地。而根據當地的老百姓的傳說,還原了當時的場景,說是張同敞受刑那天,頭都已落地,但身軀依舊血淋漓地站在那裏,讓那些劊子手怎麼推都推不倒,嚇的當時在場的所有清兵都嚇的要死,直呼張同敞爲總兵,話完,身軀才倒地。不管這個典故是真還是假,足見後人對他的評價之高,不然不會將其神化。

現代人對他評價,那就得從文學大家郭沫若出發了,他曾寫過《贊張同敞》,全書就是爲了讚揚張同敞堅毅的性格。

還有一個就是朱東潤,身爲文學批判大師的他,曾寫過《張居正大傳》,在其書的最後面提到了張同敞,畢竟他是張居正的後代,將其放到張居正的傳記中,這也說的過去。說到:“他的祖先張居正也曾手握權力,然後整頓國防,想要讓這個國家重新走向強盛。因此,在張同敞的身體裏,存有祖先的報復,但是奈何如今的明朝,就只剩下殘兵敗將。”

這兩個人是如今對其評價最客觀的存在,但是也有很多在論壇上多次提到張同敞,將其與其他朝代的民族英雄聯合起來。

贊張同敞

後人對張同敞的評價有很多,有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稱他爲救世豪傑,總之都是好的方面想。而郭沫若作爲文學的泰斗,也曾給張同敞寫下一首詩,稱讚他的美德,這首詩歌目前依舊在流傳,作爲後人對張同敞性格瞭解的重要文學記載。

揭祕張同敞被評價爲“奇男子”的真實原因? 第2張

張同敞遺像

其詩歌共有四句,開頭就是稱讚,稱其爲“奇男子”,並且在之後點名其人,是江陵那一帶的一個忠烈之士,其名爲張。開門見山的就是直呼其名,對張同敞極爲讚賞,用了的確、奇、忠烈等詞語,稱讚了張同敞。

詩歌的第二句,講述了張同敞的一生,他是跟隨自己的師父一起共同接受困難,是在明朝滅亡之際,跟明朝一起共存亡,點名了張同敞的忠烈。

第三句,就是第二句的遞進,把情感進一步激發,但是沒有真正抒發開來。渲染了一個不怕死的真漢子,手斷了又如何,眼睛傷了又無論,不在乎這些細節,腦海裏只有對戰沙場,守衛自己的故鄉。

第四句,就是全詩的昇華,情感強烈地爆發出。瞬間把張同敞的地位拔高,拔到了可以讓所有人對此仰望的地步,並可以受到後世的流傳。

郭沫若這首詩,都是由白話文組成,也許缺少了古味,假如有原來的古詩韻味的話,其氛圍更加的渲染,能夠更多表彰其英雄氣節。但就是如此,這首詩歌已經在桂林那片地區個廣泛流傳下來,其詩背後就是民族英雄張同敞的真實寫照。

張同敞家族

提到家族這一個名詞,我們首先想的就是一羣具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一個羣體,並且通常會有幾代人,這就是如今對家族這一名次的定義。衆觀清末的英雄張同敞,首先我們想到的肯定是他的曾祖,那就是張居正。

揭祕張同敞被評價爲“奇男子”的真實原因? 第3張

歷史上的張同敞

張居正此人是明朝重要的大臣,曾當過內閣首輔,是一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對明朝來說,其具有重要的意義。他的科舉生涯可謂是一帆風順,5歲就開始識字,7歲就知曉六經的意蘊,之後就是12歲中秀才,舉人、進士這些都不在其話下。在萬曆皇帝登基之後,他就成爲了當時的首輔大臣,年幼的皇帝不懂朝政,就把一切的軍政大事都交給張居正處理。至少在他任職10年的首輔生涯裏,實行改革,把國家治理的條條有道,平定叛亂。之後還在生前就被任命爲太師,位高權重。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所代表的張氏一族的繁衍必經迅速,家裏的親屬發展肯定是不用愁的。直到張居正晚年,皇帝對他的清算,張氏一族可謂是經歷了由盛轉衰的局面。

家族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爺爺張敬修,歷史上對其的記載並不是特別多,但也是重要的一位家族成員。

到了張同敞這一代,不知道張氏一族是興盛還是衰敗。因爲張同敞曾在朝中擔任過文淵閣大學士,併兼吏、兵二部的尚書的師父身份,跟他的弟子共同在湖光地區舉行着對抗清軍的活動,之後擔任總督一職。身上擁有如此高的權力,其家族怎麼可能會差到哪裏去,但是並沒有多少關於他家族的記載,之後他就被清軍砍殺。

張同敞作品

我們所知道張同敞形象就是對抗清軍的救世英雄形象,卻不知曉他獨特的一面,那就是他其實是一個詩人,並寫有一些詩歌流傳至今。張同敞極爲擅長詩賦,他常常跟着自己的師父學習,而這位師父也就是他的頂頭上司瞿式耜,兩個愛好詩詞走在一起,難免會切磋一二。

揭祕張同敞被評價爲“奇男子”的真實原因? 第4張

影視劇裏張同敞形象

張同敞在桂林擔任總督的時候,雖然軍務衆多,但他也會抽空約友人去遊玩山水,並寫下很多稱讚的詩歌,飲酒做樂,不失詩人本色。

張同敞所寫的詩歌大概有40卷,但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裏,又有誰會在乎這些詩詞歌賦呢。如今留下的就只有在遇難前,他跟他的師父囚前對唱所寫的幾十首詩歌,這些詩歌讓永曆帝聽到之後,就會淚流滿面,於是,讓工部將其雕刻,著作成《御覽傷心吟》一書,想要流傳下來,讓後世稱讚。

在明朝都要滅亡的時刻,那麼身爲的張同敞,他所能在詩中所寫的,莫過於描寫在桂林等地與清軍的抗爭,以及自己內心難以排除的憂愁之感。《絕命詩》是他在被俘前所寫的一首詩,“一日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誰知……”這一句詩就寫出了他面對清軍,抵抗到底的決心,以及他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他的性格在全詩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在國家都要滅亡之際,有誰還曉得我一個人在此殺身殉國”,以及最後的“我的魂魄還不想回到故國,只想到先皇的陵墓前面前哭泣”。這一首愛國詩,真叫人拍案叫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