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麪包青天:看包拯如何痛斥北宋冗官弊端

本文已影響1.98W人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爲神明崇拜,認爲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麪形象,亦被稱爲“包青天”。

在中國,無人不曉包拯。包拯執法嚴明,鐵面無私,剛直不阿、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形象流芳百世。翻讀史書,記載最多的是包拯治理開封府的事蹟: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爲,堅決抑制開封府吏驕橫之勢,及時懲辦無賴刁民,以致民間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民謠。其實,史書也還記載着包拯“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陝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爲己任,在經濟方面做了許多利國益民的事情。然而,史書卻很少記載包拯對於官僚機構臃腫、冗員氾濫成災,導致盤剝百姓,民不聊生,社會腐敗的尖銳抨擊及其卓越的政治遠見。

近讀史書,見記載有《包拯集·論冗官財用等奏》上的一段文字,猶似醍醐灌頂,大受啓發。

 

黑麪包青天:看包拯如何痛斥北宋冗官弊端

網絡配圖

   包拯在任開封知府之前,只是諫院的一名普通官員。但當時他就敢於仗義執言,上疏朝廷,痛陳弊政,爲民請命。包拯在這篇上疏裏列舉了官僚機構龐大,各級冗員繁雜,財政來源枯竭,人民不堪重負等嚴重現象。

他指出,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間,天下文武官員總計9785人,可是,當朝(宋仁宗嘉佑年間)朝廷內外官員總數已達到17300人,(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大觀三年人口約11,275萬。由此推算,嘉佑年間人口不會少於1億,這樣估計,當時官民比例約爲1:5500)這還未統計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及守選人等,官員增加了一倍多!他回顧歷史說,唐堯、虞舜時代,官員只有百人,夏商時官吏增加了一倍;周代設立六官,官員及部屬逐漸增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立郡縣制,設立三十六郡,郡下設縣,於是官員大量擴充。到漢、魏以及隋唐,官員更加繁多。接着,他筆鋒一轉,指出前朝“雖設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之甚也。”

那麼,這麼多的繁官冗員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呢?包拯指出:除了朝廷命官之外,一是“臺寺之小吏”,即御吏臺、大理寺、中書監等各官府所設的下屬機構中額外增加的官吏、衙役。二是“府監之雜工”,即各官府爲自己辦事方便而增加的勤雜官員。三是“蔭序之官”,即因祖上做過官、立過功而受封的家屬子女,或憑關係受照顧的親屬、官親貴戚。四是“進納之輩”,即用金錢或買或捐的官吏、衙役等等。同時,國家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每次也要錄取一千餘人。

北宋冗官現象有其封建王朝的制度共性,也有其時代特性。北宋前期,在統一國家過程中,採取“僞署並仍舊”的辦法,同時爲加強中央集權,在保留後周舊機構的基礎上又增設了一些平行的新機構,使之互相牽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官而數人居之,一事而數人治之”的現象。結果,一是造成官名與實際職權不一致,因而職責不明,上推下卸,互相推諉,政事淹滯;二是造成機構繁複,彼此牽制,導致重牀疊加,閒官過多,效率低下惡果;三是造成冗官冗費,耗竭財力;四是造成寄祿官制度混亂,這種與前代風格不同的品秩制度,職事分離,使得庸碌腐敗的官員大增。

 

黑麪包青天:看包拯如何痛斥北宋冗官弊端 第2張

網絡配圖

    面對種種官制痼弊和財政窘困的局面,自真宗朝以後的歷朝有識之士,大多上奏要求“去冗”、“減費”、“裁官”。尤其到了仁宗以後,問題已成燃眉之急。當時,不少“以天下爲己任”的士子和官員,紛紛上書朝廷,要求改革症弊。范仲淹就向仁宗條陳十事,主持“慶曆新政”,革新吏治。包拯,也是強烈要求改革弊政的一名有識之士。

包拯在這篇上疏裏不無憂慮地指出,現在,全國有州郡320個,縣1250個。按照定額用吏不過五六千人,現在已經超過三倍多。“是食祿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則國計民力安得不窘乏哉!”吃國家俸祿的官吏日益增多,耕種田地的人一天比一天減少,造成國家財用、老百姓物力更加匱乏。現在國家每年的收入比前朝增加了一倍多。而且,先祖時國家所徵收的稅目只是實物,後來收取賦稅時將實物折算爲錢,這樣,稅戶在常稅之外增加了五六倍的賦稅。包拯痛心疾首地大聲疾呼:“重率暴斂,日甚一日,何窮之有!”“方今山澤之利竭矣,徵賦之入盡矣”,“輸者已竭,取者未足,則大本安所固哉!”稅率本已很重,再加上官府橫徵暴斂日益嚴重,且沒有止境。土地不會增加,納稅的老百姓已經一無所有,而官吏冗員多,所耗用度就多,長此以往,國家的根基能安定穩固嗎?

包拯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和膽魄一針見血指出:“欲求其弊,當治根源,在乎減冗雜而節用度。”爲此,他強烈建議“澄汰冗雜”,裁減多餘的官吏和勤雜人員,嚴格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公榜無名的全部免除等。同時建議停止不急需的建築工程,減少宮中過分奢侈,節省朝廷內外多餘的不正當費用。包拯警告說:“若冗雜不減。用度不節,雖善爲計,亦不能救也!”如果這些多餘的官吏和勤雜人員不裁減,國家支出不節省,籌劃的再好也不能挽救現狀。

  

黑麪包青天:看包拯如何痛斥北宋冗官弊端 第3張

網絡配圖

   今天,我們讀包拯的這篇上疏,仍然能強烈地感受到包拯“以天下爲己任”的憂國憂民之心,作爲封建時代的一名官員確實難能可貴。可惜,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包拯上疏後的結果,我們也無從知道宋仁宗閱此奏後的感想和舉措。當然,作爲封建帝王,要奉行歷代相沿的爭取地主階級各階層廣泛支持的政策,只得避開宋代官僚政治中冗官成災這個核心問題。至多在維護宋王朝統治的前提下,採取治標的策略,在機構設置、職守調整和清理品階上做些“微調”。據史載,以後的宋神宗開展了“元豐改制”社會改革運動,對中央政府機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調整和精簡,成爲中國古代官制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此而言,元豐前代的范仲淹、包拯等有識之士嘔心瀝血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同時,包拯“澄汰冗雜”的思想也給當代的中國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啓示,這也是今天我們懷念“包青天”的另一個理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