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錦之戰對明朝有何影響?崇禎帝爲何不答應求和?

本文已影響2.47W人 

1640年到1642年,明清之間爆發鬆錦之戰,這是明清之間的最後一場大戰。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風雨飄搖的明末,崇禎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國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軍,遼東有實力強勁的八旗鐵騎。公元1642年,鬆錦大戰結束,明軍慘敗,洪承疇、祖大壽先後投降滿清。關外地區幾乎全部淪陷,只剩寧遠孤城一座,明軍再無還手之力。就在此時,皇太極提出議和請求,而且條款並不算苛刻,只是雙方劃定界限,互相交換一些財物。即便崇禎拿不出那麼多錢,如果他同意議和,最起碼可以讓明軍有喘息之機。

只不過崇禎還是拒絕了,爲何在如此危難之刻,亡國就在眼前,崇禎仍是不同意議和呢?

鬆錦之戰對明朝有何影響?崇禎帝爲何不答應求和?

朝野輿論壓力很大

史料記載:

“‘是爾君好逞干戈,猶爾之君殺爾也。天運循環,無往不復,有天子而爲匹夫,亦有匹夫而爲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號。天其鑑之!’辛丑,大軍逼燕京。”

崇禎拒絕議和,那麼皇太極也就只能再度發兵。鬆錦之戰雖說清軍取得了勝利,皇太極的軍事天賦也顯露無遺,但在近三年的戰爭中,清軍也損失慘重,同樣需要時間修整。所以,我們推測,皇太極提出議和,也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如果議和達成,對清廷也是個不錯結果。

事實上,在很長時間內,女真人並沒有吞併大明的打算,即使是有,對他們來講也只是個遙不可及夢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單單一個關寧錦防線,他們都無法攻克,所以皇太極提出議和,也在情理之中。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畢竟當時明軍處於劣勢,還必須兩線作戰,如果遼東方向的戰事能告一段落,那麼崇禎有可能騰出手來,解決李自成的農民軍。原本議和事宜是祕密進行的,陳新甲、謝升等大臣都已經彙報給了崇禎,崇禎同意議和繼續進行。

史料記載:

“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爲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再祕密的事情也可能會走漏風聲。一次,兵部尚書陳新甲收到部下馬紹愉的密信,陳新甲看完就放到了桌案之上。他家的書童以爲這封信是將要發出的軍事情報,就讓人傳抄下去,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祕密,原來皇帝在暗地之中搞議和。

輿論爲之譁然,陳新甲就成了衆矢之的,即使大家知道這是皇帝默許的,但那個替罪羊只能是陳新甲。所謂衆口鑠金,積毀銷骨,口水也能淹死人,在輿論的壓力下,崇禎妥協了,迫不得已停止了議和。

不論如何,崇禎還是要考慮大臣們的意見的,況且當時東林黨一家獨大,文官集團勢力空前,如果大臣們一味地阻止議和,他這個做皇帝的也無可奈何。

顧忌臉面,愛惜羽毛

鬆錦之戰對明朝有何影響?崇禎帝爲何不答應求和? 第2張

知道消息泄露之後,崇禎帝十分惱火,他並是不惱火議和由此失敗,而是惱火陳新甲的不小心,這麼重要的機密,怎麼就輕易泄露了?

換言之,正是陳新甲的不小心,讓皇帝丟了臉面,原本說一不二的皇帝形象,變成了委曲求全的僞君子,這讓崇禎帝無法接受。

陳新甲固然有錯,但他也是在爲朝廷辦事,即便成了衆矢之的,罪不至死。崇禎爲了臉上那層最後的遮羞布,爲了保全他的臉面,將罪責全部推倒了陳新甲身上,周延儒、陳演等大臣都曾極力勸說,但崇禎還是把陳新甲給殺了。

亡國之禍就在眼前,而崇禎卻還在愛惜他的羽毛,將國家逼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理論上來講,崇禎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保證議和順利進行,臉面和尊嚴都不如生存來的重要。

崇禎拒絕議和,那麼只能和清軍再度兵戎相見,可是明軍已經毫無招架之力,亡國之禍就在眼前。

崇禎性格有缺陷

即位之前,崇禎的生活環境並不美好,由於明光宗朱常洛是宮女王氏所生,萬曆皇帝對朱常洛並不好看,還十分厭惡。十五年的國本之爭,就是爲了太子之位,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立爲太子。

朱常洛本人都遭受排擠,那麼更別提他的五子朱由檢。在朱常洛繼位後僅僅一個月,就去世了,紅丸案很是蹊蹺,深宮中暗流洶涌,人人自危,崇禎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

崇禎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中成長,因此他的性格也變得特殊且極端。崇禎皇帝性格多疑,對旁人很難信任,他不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文官、武將,邊境的武將他說殺就殺,兵部尚書也不知殺掉了多少。

在其身上表現出諸多缺陷,比如剛愎自用,比如首鼠兩端,既自卑,又自信。在廢除閹黨的鬥爭中,他做得乾淨果決,但面臨內外交困的窘境時,他卻無能爲力。

事實上,不論是誰當那個皇帝,都不一定比崇禎做得好。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女真反叛,加之自然災害不斷,官員隊伍腐敗嚴重。這就好比一臺即將報廢的機器,就算請來再好的修理師傅,他也無法將這機器恢復原狀,只能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扔掉換新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即將要攻入京城,此時議和或許已經沒有意義了,要想挽回敗局,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南遷。左中允李明睿曾上疏崇禎,勸他儘快南遷。

李明睿是這麼說的:

“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

事關緊急,必須當機立斷,只要南遷成功,還可以組織人馬東山再起。崇禎也明白了,如果再拖下去,李自成就打進來了,跑都跑不了。

崇禎有意南遷,只是他礙於臉面,再次詢問大臣們的意見,一時間輿論再起,很多大臣不同意南遷,崇禎猶猶豫豫之間,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性格決定命運,在亡國之際,崇禎就應該當機立斷,不要考慮什麼尊嚴和臉面,只要他到了南京,一切都會有所好轉。南京保留着所有的職能部門,崇禎到了之後,可以即刻開始運轉,這比宋高宗建炎南渡不知要強了多少倍。

奈何拖來拖去,一切都晚了,崇禎自縊身亡,得了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但南明沒了主心骨,便成了一盤散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