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孫權將都城遷到南京的目的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99W人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孫堅之子,孫策之弟,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歷史上,當南北對峙時,定都金陵(建業、建康、南京)是常態,這是由於地理經濟決定的。

歷史上孫權將都城遷到南京的目的是什麼?

孫權曾根據形勢需要短暫地建都於武昌,是基於219-228年特殊的形勢做出的務實調整。

不過,當形勢迴歸常態後,孫權還是回到了歷史的常態——遷都建業。

定都金陵是“南朝”常態

荊、揚二洲,戶口半天下,江左以來,揚州根本,委荊以閫外···——《宋書.何尚之傳》

從東吳到後來的東晉、南朝,南方政權多是定都於金陵(包含這種歷史名稱),這是由地理經濟決定的。

南朝的重心有兩個:荊州、揚州。

如能像劉表一樣全據荊襄,則荊州經濟比江東好。

正常情況下,唐代以前,荊州的經濟比揚州要好。

但是,當南北對峙,尤其沿長江對峙時,情況就不同了。

荊州最爲富庶的江漢平原,在長江以北。對於以長江天險自守的南朝來說,江陵以北,不論名義上歸屬於誰,都是很難有效控制的。

如此,南朝能穩固統治的荊州地區,其實只有南郡及荊南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荊南地區經濟都不太發達,要以半個荊州爲重心統治南方有些力不從心。

因此,以揚州財賦爲本,治理南方是南朝的常態。

與此同時,沿江對峙時,一旦北兵耀兵於江北,武昌等地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相比之下,在大運河開通之前,金陵地區的水系則極爲複雜,即使北兵渡江,在金陵附近連一塊展開大軍的地方都沒有。

因此,晉滅吳時,即使吳已經奄奄一息,已經渡江的王渾仍然不敢攻建業,一定要等順江而下的晉軍前來解決問題。

孫權都武昌是特殊環境下的選

歷史上孫權將都城遷到南京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219年,呂蒙白衣渡江襲擊南郡時,孫權即已抵達荊州。

在稱帝前,孫權一直在公安。

無論出於進攻還是防守,或是維持穩定,這都是孫權必須作的。

1、維持穩定。

孫權所襲的南郡、武陵等地,久屬劉備。劉備、關羽在此頗得人心。而自劉表時期開始,孫權即與當地多年爭戰。

因此,孫權必須親自坐鎮,穩定相關地區形勢,消化戰役結果。

2、防禦:照顧兩頭。

吳蜀鬧翻後,兩國大戰一觸即發。

與此同時,孫權又必須防備北方曹丕南下。

孫權治於武昌,可以照顧荊、揚兩個戰場。

事實證明,這是非常得當的。

夷陵之戰,孫吳擊敗了劉備;不久,孫權又挫敗了曹丕三道伐吳。

連番大戰,孫權應對得十分從容。

3、進攻:荊州是爭奪焦點。

三國時期,吳魏爭奪的焦點一直在淮南,唯孫權稱帝前後例外。

這是因爲:此時的荊州,魏、吳的統治都不穩固,是雙方趁虛而下的焦點。

經過關羽北伐,荊州北部已經殘破不堪。曹丕甚至一度放棄襄陽。吳魏在襄陽發生過易手。

呂蒙在白衣渡江前,策劃的局面是:呂蒙自己坐鎮襄陽,虎視北方。

因此,孫權坐鎮荊州,可以說是繼承了呂蒙時期的思想,以襄陽爲發展目標,進行北伐。

可以說,在219年-228年,無論是維穩還是防守、進攻,孫權都必須坐鎮武昌,以尋求機會。

歷史上孫權將都城遷到南京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遷回建業:形勢改變

可是,形勢很快就變了。

1、荊州方向國防壓力頓減。

(1)、吳蜀和解

蜀國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東吳基本上可專心對北作戰。

(2)、曹魏無力威脅江陵。

曹丕三道伐吳時,江陵朱然能戰之兵只有5000,而曹丕集結了曹真、張郃、夏侯尚大軍來攻。

可是,東吳在沒有調動陸遜軍的情況下(吳蜀尚未和解),即挫敗了曹丕的攻勢。

此後,曹丕兩次伐吳,重心遂轉到了東線。

可見:曹丕也認識到,在荊州方向很難形成突破。

而在吳蜀和解後,魏國要突破江陵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不再是魏國的主攻方向。

2、荊州方向攻勢受挫。

226年,曹丕去世,孫權趁機北伐,重點放在了襄陽。

可是,孫權、諸葛瑾兩路悉數敗得毫無懸念。

相反,227年,在淮南方向,孫吳在石亭大敗曹休,吳軍將帥甚至提議趁機大舉北伐(被陸遜勸阻)。

歷史上孫權將都城遷到南京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因此,此後,孫權調整攻略方向,仍以合肥爲目標,組織攻勢。

3、穩固根本。

孫權稱帝前,完成了江東政權的本土化。

孫權以顧雍、陸遜等江東大族擔任最高政治、軍事長官,以換取大族的支持。

因此,如何處理好與江東大族微妙的合作關係。既能妥善利用,又能有效控制江東大族,成了孫家維持政治穩定的首要任務。

因此,遷回建業,是加強對江東大族的控制,穩固根本的必然選擇。

總的來說,無論是長期建都江東,還是短暫地治於荊州, 都是孫權根據現實需要做出的務實選擇。

孫吳能成爲歷史上第一個“劃江而治”的南方政權,與孫權的務實是分不開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