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兩次令李廣利征討大宛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05W人 

漢武帝在位時期,曾經令李廣利兩次遠征大宛,斬殺大宛國王毋寡,西域各國臣服,但是代價是數萬將士命喪他鄉,漢武帝的決定是否是一意孤行的後果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畢竟後來作爲漢室宗親的劉向就說過,“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母寡之首,猶不足以復費”,簡單來說就是得不償失,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就是斬殺大宛國王,獲得幾十匹好馬,這是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

而且必須要說的是,李廣利這次出征,造成大量將士傷亡的原因,長途遠征是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當時很多將領貪財,不愛惜士兵,導致了大量不必要的傷亡,而李廣利作爲大軍統帥,顯然他是默許了這樣的情況。

漢武帝兩次令李廣利征討大宛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話說回來,漢武帝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發動對大宛的遠征,李廣利前後兩次率大軍出征,其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獲得優質的戰馬,如果就單純的戰損與獲利來看,漢武帝的決策,的確太不冷靜了,不過就全局戰略的獲利來看,漢武帝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戰略目的,那就是震懾西域,削弱匈奴的軍事能力,減輕漢朝的外部威脅。

雖然漢武帝一朝,憑藉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名將,重創了匈奴的勢力,可是不容忽視的是,漢匈戰爭依然在持續,匈奴依然有能力對漢朝的邊境發動劫掠,一直到東漢時期,漢匈戰爭纔算是畫上句號。

因此漢朝需要優質的戰馬,而大宛生產良馬。

《漢書.西域傳》宛王以漢絕遠,大兵不能至,愛其寶馬不肯與。漢使妄言,宛遂攻殺漢使,取其財物。

當時的大宛國王,自恃與漢朝相隔甚遠,因此不願意臣服,就拒絕貢獻良馬,加之漢朝使者大罵他,大宛國王就截殺了漢朝使隊,這成爲漢武帝討伐大宛的導火索。

從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李廣利率軍兩次征討大宛,歷時四年。

第一次,可以說是一次完敗的軍事行動。

《漢書.李廣利傳》太初元年,以廣利爲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

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鬱成,士財有數千,皆飢罷。攻鬱成城,鬱成距之,所殺傷甚衆。

第一次出征,李廣利率領的部隊,缺乏後勤補給支持,兵力又不夠強大,所以一路上,西域諸國賣給漢朝面子的非常少,因此漢軍爲了籌措糧草,只能經過無數次的攻城戰,一路打過去,才能夠得到糧草支撐。

這就有問題了,大宛距離漢朝邊界萬里,就是大軍走過去都已經是疲兵了,更何況是一路打過去。

等到了鬱成,也就是大宛的東部邊城之時,漢軍已經摺損大半,又是疲憊之師,結果被人家大敗,李廣利率領殘部逃回,回到漢境時,幾乎是十不存一的地步,這次遠征,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之後漢武帝並未停止對大宛的征伐。

李廣利第一次出征失敗後,漢武帝再度集結大軍,這一次是一支龐大的軍隊,足夠震懾西域諸國的軍隊。

《漢書.李廣利傳》赦囚徒扞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

這一次漢朝集結了六萬兵力大軍,這還沒算上自己帶着糧食跟着大軍去打仗的人,因此李廣利這一次所帶的軍隊,可以逼近10萬,在那個時代,這麼龐大的軍隊,又是遠征,漢朝可謂是下了血本。

而且爲了給這支大軍提供後勤保障支持,更是有數十萬人蔘與到了漢朝針對大宛的征伐中。

《漢書.李廣利傳》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漢軍在酒泉,張掖等地增兵18萬,來保障大軍後方的安全,同時徵發天下的七科適,即戰時徵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這些人來往於大軍後方,就是給大軍運送糧草的。

可見,爲了對付大宛,漢朝的戰爭機器已經再度啓動了。

這一次,漢軍憑藉龐大的軍力優勢,一路碾壓,直抵大宛國都城下,所過之地,諸國見漢軍兵勢強盛,也都乖巧了,趕緊給予糧草支持,害怕惹怒漢軍,自己遭殃。

最後大宛貴族見狀,殺了自己的國王毋寡,並且貢獻了良馬,並且立和漢朝親近的昧蔡爲國王,漢軍才撤軍的,可以說大宛是臣服了的。

漢朝對大宛的戰爭,前後歷時4年,如果僅從戰果來看,是得不償失了,毋寡一顆人頭,加上幾千頭戰馬,這獲益是太低了的。

而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也不是單純地爲了優良的馬匹,其實漢朝引進優良戰馬來改良馬種,非要打仗嗎?不用啊,找過往的商人同樣可以辦到,那樣的話,花錢更少,也不必造成大量將士的傷亡。

可以說漢武帝在征討大宛,索要戰馬的背後,主要目的還是爲了震懾西域諸國,令他們不要倒向匈奴。

漢武帝兩次令李廣利征討大宛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第2張

還是一開始說的那個問題,漢武帝拉開了漢匈戰爭的大幕,只是解決了匈奴對漢朝的亡國威脅,匈奴依然是漢朝北疆的頭等大患。

《漢書.匈奴傳》漢使野時侯破奴將二萬騎出朔方北二千餘里,期至浚稽山而還......浞野侯夜出自求水,匈奴生得浞野侯,因急擊其軍。軍吏畏亡將而誅,莫相勸而歸,軍遂沒於匈奴。

其秋,匈奴大人云中、定襄、五原、朔方,殺略數千人,敗數二千石而去,行壞光祿所築亭障。又使右賢王入酒泉、張掖,略數千人。會任文擊救,盡復失其所得而去。

在李廣利率軍征討大宛的同時,趙破奴曾經率兩萬騎兵北擊匈奴,結果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生擒。

當時朝中就有人建言過,停止對大宛的征討,調李廣利的大軍回來對付匈奴。

而漢武帝則是大怒的,他說過,“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輪臺易苦漢使,爲外國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漢軍連大宛這樣的小國都不能征服,那麼西域像大夏之類的國家也必然輕視漢朝,那樣的話,西域諸國就會達成一個共識,就是逐漸敵視漢朝,形成一個聯盟,更會與匈奴聯合。

所以漢武帝嚴懲了那些聲言不該討伐大宛的官員。

可以看到,當時的漢朝尚未完全解決匈奴對國家的軍事威脅,那麼一旦西域諸國不服漢朝,必然走上和西域聯合的道路,那麼漢朝就將遭受兩面夾擊的窘境,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漢武帝要做的就是,讓西域諸國臣服漢朝,最終在漢匈戰爭中,保持中立地位,不然的話,大漢恐將永無寧日。

正是靠着李廣利的第二次征討,漢武帝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漢書.李廣利傳》貳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見天子,因爲質焉。軍還,入玉門者萬餘人,馬千餘匹。

《漢書.匈奴傳》聞貳師將軍破大宛,斬其王還,單于欲遮之,不敢。

《漢書.西域傳》貳師既斬宛王,更立貴人素遇漢善者名昧蔡爲宛王。後歲餘,宛貴人以爲“昧蔡諂,使我國遇屠”,相與共殺昧蔡,立毋寡弟蟬封爲王,遣子入侍,質於漢。

首先,在李廣利回師途中,西域諸國爲了表示服從,大多派遣質子,跟着大軍入漢,以此表示順從,同時屢屢進犯漢境的匈奴,本來想攔截李廣利大軍的,但是忌憚於漢軍征服了大宛,斬殺了大宛國王,因此其並未深入西域,和漢軍作戰。

這就是漢武帝要的效果,後來大宛國內,雖然親漢的昧蔡被大宛貴族所殺,但是新立國王后,大宛還是派人入漢爲質了,這個態度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公開敵視漢朝,不與漢朝爲敵。

因此,漢朝在戰略上的獲益還是可以的,只是說,這樣的遠征,的確太消耗國力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