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靠學習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成爲挽救劉氏皇室的賢相

本文已影響1.91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朝謀士陳平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由於欺兄盜嫂的傳言,以及經常提出諸如行賄之類的計謀,文學作品中的陳平或多或少被人往“小人”的方向描繪。但歷史上的陳平獲得的評價其實是極高的,看看這些關鍵字:“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定宗廟,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與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不同,陳平像是個“應急型”的人才:建章立制、運籌帷幄、決勝疆場也許他並不擅長,但若是遇上那些讓人深感頭疼的問題,小如保命、大到安邦,對於陳平而言卻是舉重若輕、迎刃而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陳平也許就是這樣的智者。

陳平的人生軌跡極具傳奇色彩:這個出身貧寒、身材魁梧的帥哥,沒有像同階層的大部分一樣投身農、戰,反而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實現了階層的跨越。

他自小家境貧寒,由於父母早亡,由哥嫂撫養長大。雖然長得高大魁梧、儀表堂堂,一幅種地的好身板,陳平卻不跟着哥哥打理家裏的那30畝地,而是天天想着外出求學。放在現今這也許是可貴的志向,但在“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的秦朝,陳平這純粹屬於“不務正業”。因此,當時的鄰居們少不了對他大加嘲諷,場面可以參考韓信的遭遇。

但與韓信不同,陳平有個任勞任怨的哥哥,爲了維護弟弟,這位兄長甚至休了風言風語的第一任妻子。就這樣,陳平的求學之路才得以實現。學成回家後,他並沒能改善家境;甚至由於家境貧寒,沒有人家願意把閨女嫁給到了適婚年齡的他。後來,陳平就看上了一個曾經剋死五任丈夫的女子,而這位女子的爺爺一眼認定陳平未來可期,拍板促成了這樁婚事。

陳平,靠學習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成爲挽救劉氏皇室的賢相

經過這次外人都不看好的結合,陳平並沒有迎來黴運,反而得益於妻子家的雄厚經濟實力,逐漸改變了處境,不僅生活條件逐漸寬裕,人脈關係也逐漸拓寬(這跟劉邦有些許相像)。

不久後秦末大亂到來,這一尋常老百姓的煉獄,卻恰恰是陳平這種“非主流人士”的天堂。但這無異於是個“把腦袋瓜子別在褲腰帶上”的冒險,最終活下來的成功者寥寥可數。出身貧寒、沒有靠山的陳平,依靠自己的務實、機變,以及對形勢和人物的準確判斷,牢牢把命運把控在自己手中。

在魏咎被陳勝立爲魏王后, 陳平辭別兄長,跟着一羣年輕氣盛的同鄉前來尋找機會,並被任命爲太僕,這是個長官馬政的崗位,在戰爭年代也算是個要職。但一來魏王聽不進自己的意見,二來有人在背後搬弄自己的是非,陳平眼見形勢不妙、果斷開溜,不久後投奔了最具王者氣質的項羽。

跟隨項羽滅秦後,陳平被賜以卿爵。楚漢之爭爆發後,陳平曾被封信武君、率領魏咎舊部擊敗殷王司馬卬,並因此戰功再次獲得項羽嘉獎。但不久後殷地被劉邦攻下,暴怒的項羽要追究相關部下的責任,陳平再次提前“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他原封不動地留下當初項羽送給自己的官印和獎賞,帶着寶劍隻身出逃。

有這兩段不成功的仕途經歷來看,陳平彷彿沒什麼職場忠誠度,但分析具體原因我們會發現,他這實屬亂世之中的無奈之舉。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陳平雖然追求揚名立萬、建功立業,但還沒有到由於愚忠而不顧性命的地步。相對於富貴險中求,安身立命爲先纔是他的作風。但他兩次拋棄舊主時都來去兩清,倒也光明磊落、作風敞亮。

隨後陳平在渡河時發生了一起趣事:船伕看他儀表堂堂、穿着不凡,懷疑其身上藏有錢財,於是動了殺心;陳平察覺氣氛不對,果斷解開衣服、挽起袖子幫船伕撐船,以此證明自己身上並沒藏着什麼好東西,船伕果然因此作罷。

陳平對人心的洞察、危險時刻的“急智”,由此可見一斑。隨後他通過魏無知的引薦見到了劉邦。對手陣營的都尉前來投奔,劉邦樂見其成,當天就讓陳平在漢營同樣擔任都尉職務,並且做自己的參乘,主管護軍、監督諸將。

初投漢營就獲得重任,我們不要被劉邦的知人善任所迷惑,運用項羽的降將來牽制手下的沛縣元老、以鞏固自身地位,這一招劉邦屢試爽不爽(參照韓信)。

因此,作爲外來戶,陳平面對來自新同僚的壓力可想而知。由於不滿這位“空降兵”,周勃、灌嬰等老將紛紛找劉邦挑刺,他們給陳平扣上了“私通嫂子、反覆無常、收受賄賂”等似是而非的帽子。

面對劉邦的責備,陳平不急不躁、徐徐道來:

陳平,靠學習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成爲挽救劉氏皇室的賢相 第2張

第一,自己之所以連續離開魏王、項羽,並非只是自己的責任,而是因爲對方任人唯親,自己難展所長;

第二,自己空身而來,想要辦事、處理關係就得花錢。

最後他對劉邦攤牌:我的情況就是這個情況,收的錢還沒用過、原封不動放在這;你覺得我這人能用那就用,如果想學魏、項兩人只信任自己的親朋,那我就走人。

(至於私通嫂子這種違揹人倫的八卦信息,則毫無根據;在我們的文化中,私生活的瑕疵是抹黑一個人的最粗暴方式,陳平對此毫不理會。)

從陳平這番話來看,如果非要說他是小人,那也是個坦蕩、真實的小人。水至清則無魚,況且那時正處亂世,成大事更得不拘小節。周勃、灌嬰等人難道就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嗎?劉邦何其智慧,自此之後,他徹底把陳平當成了心腹。

接下來,楚漢相爭如火如荼,陳平發揮自己的計謀和手段,成了劉邦身邊不可或缺的骨幹。

他不吝重金,收買、離間項羽陣營,鍾離昧、范增因此被逐出了楚軍的決策圈子,楚軍實力大大削弱;

他協助劉邦應對韓信。垓下之戰前,他踩腳阻止情緒失控的劉邦,以真齊王爵位穩住韓信;天下平定後,他又獻上出遊雲夢之際,兵不血刃把韓信綁到長安;

白登之圍,面對匈奴人的40萬騎兵圍困,陳平略施巧計,幫助劉邦突出重圍......

在爲劉邦服務期間,陳平以善於提出“奇計”而聞名,《史記》稱他“凡六出奇計”,其中不乏一些“不足爲外人道也”的隱祕之事,史書中無法記載。

陳平爲劉邦效力的經歷可謂如魚得水,爲我們展示了何謂“千里馬遇伯樂”。但封建政壇有個規律:一朝天子一朝臣。面對權力更迭,先帝老臣往往兇險萬分,何況漢初還是個利益衝突空前激烈的特殊時期。但陳平處理得仍舊遊刃有餘。

斬樊噲事件,是陳平遇到的最大挑戰。

陳平,靠學習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成爲挽救劉氏皇室的賢相 第3張

在接到劉邦從病牀上發出的“以勃代噲,陳平至軍中即斬噲頭”的詔令後,陳平的處境極爲棘手:

樊噲既是沛縣元勳,又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如果聽令殺了他,無疑會惹怒呂氏外戚;如果不聽命,則會面臨違旨的罪名。

他隨即與周勃分析其中的利害關係:劉邦號稱要殺樊噲,八成只是一時動怒,事後搞不好會後悔;如果真的完全執行這一命令,到時背鍋的一定是自己二人。因此不如把樊噲綁到長安,由劉邦自己決定是不是真的下手。

於是,倆人打了個擦邊球,把樊噲關進囚車押回長安。半路上,陳平就得到了劉邦駕崩的消息,他斷定此時呂后掌權,自己奉詔出行斬樊噲這事一定會招來禍患,於是立即隻身快馬加鞭先行趕赴長安。

隨後陳平在途中遇到了朝廷使者,命令自己和灌嬰一起駐守滎陽。他據此斷定呂后對自己很不信任,而此時一旦遠離權力中央,將完全失去辯解的機會,只能面臨“衆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命運。

於是他接下詔書,卻執意前去皇宮奔喪;他劉邦靈前,他一邊哭喪,一邊向呂后解釋自己對樊噲事件的處理方式;呂后自然一聽即懂,她隨後讓陳平回家休息;但此時樊噲畢竟還沒見人,加入自己離開,保不準呂嬃(樊噲之妻)會來說自己壞話,於是陳平堅持爲劉邦守靈。

這番操作下來,呂后果然打消了對陳平的疑慮,任命他爲郎中令,負責教育新一任君主漢惠帝。沒多久,隨着樊噲的囚車到達長安,呂氏全族對陳平的懷疑煙消雲散,甚至還感激他的自作主張。

於是乎,陳平這位先帝親信,徹底躲過了一場政治危機,甚至贏得了新一任統治者的信任。在曹參死後,呂后遵照劉邦遺言,把陳平任命爲左丞相。

而隨着漢惠帝的英年早逝,漢王朝面臨着再一次的權力風波。

陳平,靠學習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成爲挽救劉氏皇室的賢相 第4張

下一年秋,漢惠帝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呂后“哭,泣不下”,兒子死了、母親乾哭,這一幕讓在場的老臣們都很尷尬。經過張良兒子張闢疆的提醒,陳平明白了呂后的顧慮:“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

也就是說,相對於功勳赫赫的功臣集團,外戚諸呂的利益則來自皇權的庇護;而如今這一直接血脈聯繫——漢惠帝沒了,讓呂后如何安心?

於是陳平聽取張闢疆的計謀,請求讓呂臺、呂產、呂祿執掌禁軍,諸呂全部入宮掌事。通過這種權力劃分,外戚與功臣集團重新劃定了利益、達成了暫時的和諧,也避免了新一波的權力動盪。放下心來的呂后這才“其哭乃哀”。

而臨朝稱制的呂后爲了進一步鞏固權位,計劃以封王的形式,把家族提升到與劉氏同等的地位。

右丞相王陵對此斷然拒絕,他的理由是“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而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的意見則不一樣:“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用大白話的方式理解是這個意思:當初劉邦當家做主,他想讓誰做王就讓誰做王;如今天后稱制,你也可以愛咋咋地。

陳平的這番表態看起來很滑頭、甚至是沒有節操,但在政治領域,下決定不能直來直去,而是要判定形勢、迂迴妥協,在既有條件下爭取最大的主動。面對“與高祖共定天下”、把軍權掌握在手中、權勢威望如日中天的呂后,陳、週二人避其鋒芒,拒提白馬之盟,只是強調太后臨朝稱制的合法性,把球又踢回給了呂后自己。

陳平,靠學習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成爲挽救劉氏皇室的賢相 第5張

後來面對王陵的指責,陳平、周勃如此解釋:“與呂后爭論,我們比不過你,但今後保全社稷、安定劉氏江山,你比不上我們。”王陵無言以對。

事實確實如此,面對已成定局的力量對比,與其逞一時之忿、引發勝面不大的對抗,不如虛與委蛇、保存實力,以便今後尋求時機。隨後王陵被架空,陳平擔任了右丞相。而當呂后去世後,陳平立即與周勃合謀,起兵誅殺了諸呂、迎立孝文帝,曾經風雲飄搖的劉氏皇室終於步入了正軌,並且從此邁向了強盛之路。

所以司馬遷才說“呂氏之事,平爲本謀,終安宗廟,定社稷”。劉邦在世時,陳平幫他打下了江山;劉邦去世後,陳平又幫他的家族奪回了權力,有臣如此,夫復何求?

縱觀陳平的一生,他可謂一個傳奇。他出身低微,又不屬於沛縣元老羣體,而且還來自曾經的敵對陣營。但他憑藉在處理複雜問題方面的高超智慧與能力,“六出奇計”,幫助劉邦打天下、除諸侯,成功融入了西漢功臣圈子,併成了唯一食邑全縣的開國元勳。

在權力更迭之際,陳平富計謀、識時務、善機變,以一股巧勁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游走,總能敏銳察覺問題、得心應手的應對猜忌;甚至能爲了“安劉”與老辣的呂后虛與委蛇,成功迷惑了對方,靜靜地等待着最合適的機會。“應變合權,克定宗社,善始善終”,司馬遷的評價非常精準貼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