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張遼止啼典故介紹 該典故多次被史書記載

本文已影響2.89W人 

“張遼止啼”,按字面意思解釋就是用張遼的來嚇唬小孩子讓他們不要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名將:張遼止啼典故介紹 該典故多次被史書記載

出處

《魏略》記載:“張遼爲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衆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其父母以遼恐之。”

唐朝李翰所作的《蒙求》收錄了“張遼止啼”的典故。該典故也被《太平御覽》收錄多達3篇(卷二百七十九,即兵部十;卷四百三十四,即人事部七十五;卷四百八十八,即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典故介紹

公元215年,孫權率兵攻打合肥,張遼守城應對。

天色剛亮,張遼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在他率軍衝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着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衝入東吳的營壘。此後,張遼率軍繼續猛攻,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

孫權見狀大驚,東吳衆將士也因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於是,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冢上,用長戟來自衛。張遼見敵方主帥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後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的士兵非常少,於是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張遼在吳軍陣中左衝右突,終於打開包圍圈,率領部下們突圍。在突圍時,張遼帶領着先出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而在東吳軍隊的包圍圈中,依然有張遼軍餘衆幾百人。

於是,張遼帶領着先出的幾十人,又殺入了重圍,去救援餘衆幾百人。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沒有人敢抵擋張遼。從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爲張遼所奪,“權衆破走”。張遼還城修業進行守備,合肥的軍心因爲首戰大勝而安定了下來,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歎服。

三國名將:張遼止啼典故介紹 該典故多次被史書記載 第2張

在張遼800將士成功以少勝多之後,合肥城內因爲軍心穩定而守則必固。 反觀孫權的軍隊則“吳人奪氣”,喪失了鬥志。孫權雖然首戰失敗,但曹軍主力被張魯牽制在漢中而無暇東顧(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發生在八月,曹操征討漢中從三月戰至十一月),因此,孫權不願錯失良機,在收攏敗兵之後,仍然憑藉着明顯的兵力優勢,繼續圍攻合肥十餘日。然而,孫權軍隊因爲士氣低落 ,始終攻不下來,於是退兵。張遼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幾乎再次捉住孫權。

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來嚇唬小孩們。

而在日本,民間流傳着“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該俗語,是緣於唐朝、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使得“張遼止啼”的典故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民間興盛了數百年之久。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該俗語在日本民間的盛行地位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這麼看來,各地父母應對小孩子的招數都是一樣的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