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本文已影響2.17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得蜀即得楚,早年司馬錯以縱橫家的身份,曾經與張儀進行過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爭論,而這一論證結果,便是司馬錯此生最大的成就。

得到蜀地就能夠打下楚國嗎?其實不僅如此,要我說,得蜀即得天下才對。就衝這麼一個思想觀念,司馬錯必然可以在戰略家中擁有一席之地。

“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01司馬錯建議攻下蜀國,取道伐楚。

巴國和蜀國是相鄰的兩個國家,兩個鄰居尚且會有爭吵,更別說兩個相鄰的國家。這兩個小國打了起來以後,便來找秦惠文王幫忙。

剛剛經歷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實力大增,對這兩個小國來說,秦國自然是可以主持公道的大國。可是秦惠文王卻有自己的考慮。

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羣羊。得其地足以,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爲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史記

當時三晉集團實力雄厚,趙魏韓三國的軍事實力都不在秦國之下,所以秦國擔心千里跋涉進入蜀地攻打蜀國的話,如果韓國前來偷襲,後果不堪設想。

“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第2張

所以面對這一問題,司馬錯和張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張儀認爲應該先攻打韓國,只有把韓國打怕了,秦國纔能有機會收拾蜀國。

而司馬錯卻毅然反對。因爲司馬錯認爲,如果秦國現在攻打韓國,三晉集團一定會聯手對付秦國,到時候吃不了兜着走。

反倒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孤立無援的狀態,滅了蜀國以後,秦國可以得到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更有甚者,可以藉助蜀國的水上通道,順勢攻打楚國。

很顯然,司馬錯的主張更有說服力,張儀這一場辯論的確失敗了。在司馬錯的帶領下,秦國大軍進入蜀地,在四川廣元地區與蜀國大軍交戰,最終蜀國被秦國擊敗,宣告滅亡。

秦國打下了蜀國以後,將蜀國國王貶爲蜀侯,任命陳莊爲蜀國相國,幫助秦國統治這個地區。從此秦國便擁有了這麼一大塊廣袤的土地。

司馬錯的這一建議,對秦國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說後世幾代秦國人,都要感謝司馬錯的這一建議。秦國有了蜀地以後,進可攻退可守,最差也有個根據地。

“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第3張

02得到蜀地的秦國,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後援。

蜀地被秦國拿下以後,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秦國擁有了一座豐碩的大糧倉,也意味着秦國多了一個可以徵兵的兵源地,還意味着秦國的賦稅將比過去多得多。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史記》

劉邦打進咸陽城以後,蕭何拿走了秦國所有的文獻資料,他非常清楚蜀地的優越條件。所以當項羽分封漢中給劉邦的時候,蕭何暗地裏肯定是要笑出聲的。

“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第4張

項羽和天下諸侯,不知道漢中有多麼肥沃的土地,他們只知道那裏山川險阻,是個不毛之地。沒想到的是,劉邦到了漢中,得到了蜀地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

蜀地擁有廣袤的平原地區,這裏非常適合種地。早在秦惠文王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地方的優勢,可是其他諸侯國對此並不瞭解。

此外蜀地相對來說比較閉塞,所以這裏是很少受到中原戰爭襲擾的。這裏的百姓可以休養生息地發展經濟,百姓日子好過了,秦國的賦稅自然也就增收了不少。

由於常年不受戰爭的襲擾,蜀國的人口也不在少數,所以秦國佔領蜀地以後,將這裏列爲了重要的徵兵地區。

有了財力、糧草和兵源這三點支持,蜀地成爲了秦國重要的後盾。戰國時期的中原大國,始終認爲秦國是邊陲小國,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秦國除了關中之地外,還有這麼一個富饒的地區作爲後盾。

所以在商鞅變法和佔領蜀地的雙重幫助之下,秦國一下子就成爲了戰國七雄中的最強王者。早在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昭襄王時期,本就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

奈何當時秦國局勢動盪,即使有白起這樣的戰神,也無法幫助秦昭襄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事情一直拖到了秦始皇的時代。

“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第5張

03通過蜀地,秦國陸續佔領了楚國大片土地。

蜀地是糧倉,是兵源地,也是賦稅重地。這三點對秦國來說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了。其實除了這三點外,得到蜀地還有一個司馬錯覺得最重要的好處,那就是有了攻打楚國的通道。

過去秦國攻打楚國,必須要翻山越嶺,要麼就是取道韓國,這兩者都是很難實現的。可是打下了蜀地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裏。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裏,裏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弱國之救,忘彊秦之禍,此臣所以爲大王患也。---《史記》

當時楚國擁有漢水以北以及上庸等地區,這裏處於蜀地的下游。而蜀地處在長江上游地區,所以打下蜀地以後,完全可以從蜀地出發,順着長江一路進攻楚國。

這一大膽的設想也是司馬錯提出來的,我們現在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當時那種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這一構想簡直是天才的戰略思想。

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司馬錯在秦昭襄王27年的時候,帶領隴西軍隊從蜀地出發,直奔楚國黔中郡。打下了黔中郡以後,司馬錯迫使楚國割讓了漢水以北的地區,包括上庸之地也歸屬於秦國。

此後白起更是駐軍在漢水以北、上庸兩地的人馬進入楚國腹地,先後打下了取鄢、鄧等五座城池,直奔楚國都城郢都而來。

秦昭襄王29年,秦軍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焚燒楚王墳墓,相繼攻佔了楚國的巫、黔中郡,迫使楚國遷都到陳。

而這一切的戰果,其實都要追溯到當年司馬錯提出的得蜀即得楚的戰略構想。這樣的人不是戰略家,誰又能是呢?

“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第6張

總結:戰略思想往往都是具有開拓性的。

歷史上不乏有很多戰略家,那些擁有一統天下智謀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稱之爲戰略家。可是有創新開脫思想的戰略,其實並不多,大多數都是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司馬錯顯然就是一個有創新開拓思想的戰略家,他的構想不僅幫助秦國基本滅亡楚國,而且也幫助後世想要從蜀地進攻中原的諸侯們,提供了一個參考。

正如諸葛亮三分天下,取道中原的戰略思想,成爲了後世蜀地諸侯們奉行的寶典一樣,司馬錯的這一思想,幾乎也影響到了後世諸如劉備這樣的諸侯。

劉備當年坐擁蜀地,就是打算順江而下,仿造白起攻打楚國的方針,攻打東吳。可惜他的對手不是楚王,他本人也不是白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