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機關重重 發現41年至今無人敢挖

本文已影響2.26W人 

千百年來圍繞着秦始皇陵的地宮流傳着無數神奇的傳說,《三輔故事》曾記載,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然而在挖掘的過程中,一隻金雁突然從墓中飛出,這隻金雁消失於南方。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善的人在安南這個地方當太守,有人向他行賄,送他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

神祕莫測的秦始皇陵伴隨着這些莫測的傳說,更加讓人嚮往,或許這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好奇秦始皇陵中到底有什麼。可即使這樣,秦皇陵卻沒有一人挖開過,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秦始皇陵墓機關重重 發現41年至今無人敢挖

網絡配圖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講究一個入土爲安,就是無論一個人生前犯了多大的過錯,從他死的那一刻起,一切了斷,蓋棺定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掘墓鞭屍就是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鞭屍,而伍子胥也因此事被後人詬病一生,在他之後,歷史上基本沒有挖墓鞭屍的事情發生了。其次,中國自古有一個古訓,那就是:盛世不挖陵。說是迷信也好,說是文化也罷,秦始皇陵就這樣奇蹟般地被保存到了現在。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中國古代是有職業盜墓賊的,那些盜墓賊不會盯着秦始皇陵呢?不好意思,或許是秦皇陵太過詭異,或許是位置過於難找,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秦始皇陵唯一被發現挖掘的痕跡只有兩條溝,據說是當年楚霸王留下的。真正的秦始皇陵,在目前看來,從未開啓過。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秦始皇陵,在1974年重見天日後,爲何未曾開啓呢?

甭說這是作爲世界文化遺產帝王陵墓,就是一般的墳墓,按考古發掘的規矩,既不能用炸藥炸,也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一句話,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也就是一點一點地發掘。而一點一點發掘,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就要歷經春夏秋冬,就要面臨風霜雨雪,如此,就要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個大棚,既有利發掘,又可以保護出土文物。否則,即便人能夠在露天作業,可以戰天鬥地,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可挖出的地宮怎麼辦?總不能讓它風吹雨淋吧?

秦始皇陵墓機關重重 發現41年至今無人敢挖 第2張

網絡配圖

那大棚搭建得小點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幾根柱子支架,縮小技術上無法解決的跨徑難題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封土上,怎麼去掉封土?即便退一萬步可以立柱,那地宮挖出來後周圍都豎着橋墩一樣的柱子,成何體統?地宮完整的平面景觀如何保證?如果柱子下面有文物怎麼辦?

更何況,地宮周圍的土質狀況是不是符合立柱子的條件?所以,這就一定要建造一個跨徑500米以上的大棚了。目前世界上能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樑架?問題已經不是太大。例如單跨超過500米的橋樑,都已不在少數,像上海盧浦大橋和重慶朝天門大橋都有550米左右,好像日本明石大橋的橋墩間距還達到了2000米,等等。這都表明,現代技術已經具備建造大跨徑樑架的能力。

如果真能建造這樣的大棚,封土就要被遮封到大棚裏去,這等於是把秦陵"包"起來。秦始皇陵露天的封土已經與周圍方圓50平方公里的陵園景觀以及山巒融爲一體,建成大棚後,如何讓大棚的風格與周邊景觀相協調,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有人說,既然在封土上搭建大棚有難度,又不能挖掉封土,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挖到地宮不就得了?問題是,地宮在哪?地宮又有多大呢?

秦始皇陵墓機關重重 發現41年至今無人敢挖 第3張

網絡配圖

前兩年,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國家"863計劃",進行了有史以來對秦陵資金投入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探測,主要採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結果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約35米深,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地宮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中央的墓室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我們真正要覈算的成本與代價,實際上可以借用商周青銅器上經常鐫刻的那句銘文來體現:"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這也如同當今西方政客或普通百姓提出政治主張、公益建議時常會說的那樣:"爲了我們的孩子和孫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