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本文已影響4.48K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東周歷史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國和犬戎的圍攻下,死於驪山。諸侯共立太子宜臼爲周平王,並遷都洛邑。《史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東周時代”。然而,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周”只有一個,並不存在東西之分。東周、西周只是後人爲了區分兩個時代而衍生出的概念。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周平王東遷,開啓了東周時代

至少在《史記》中,司馬遷還沒有“東周時代”或“春秋戰國時代”這樣的概念。但是在他的記載中,的確出現了“東周國”和“西周國”。應該說這是一個空間概念,它反映了東周後期,周王朝再次分裂的史實。

周朝分治的歷史淵源

《史記》載: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爲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

週考王,公元前441年繼位。按照後世的劃分法,此時仍處於春秋時期。週考王分封,意味着周的領土內出現了兩個諸侯王,即週考王與周桓公,儘管名義上,“王”要比“公”等級高。又因爲周桓公的都城在洛邑以西,又叫“王城”,所以後世將這個國家稱爲“西周公國”。

這樣的做法,並非週考王獨創。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早逝,幼年的周成王即位。彼時,朝政大權被兩位輔政大臣所掌握,他們分別是周公和召公。這兩位都是武王的兄弟,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爲穩固西周政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輔政的過程中,周公和召公各有分工,職責不同。他們二人也決定,將周王朝劃分爲兩個部分,各自管好一塊區域。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周召分陝石

《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史稱“分陝而治”。(“陝”即今河南省三門峽陝州區境內的“陝塬”)

“陝西”是周人的發祥地和根基所在,需要老成持重的召公才能穩定後方;而“陝東”,即中原地區,是商王朝的舊地,也殘留着不少反動勢力,這就需要有魄力、有能力的周公去鎮壓、去開拓。

周公和召公,一個主外,一個主內。主外的周公在那個政權初建的時代,顯然要發揮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儘管在歷史上,周公主政七年之後,就把大權交還給了周成王,但在中原地帶,周公始終有着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影響力。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周公,在成王時代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地位甚至要超過天子

周公在中原地區選擇了一塊寶地,在此營建了一座重要的城市:洛邑。他以洛邑爲中心,鎮壓反叛勢力,並不斷向四周開拓,同時採用分封的方法,廣建諸侯。至此,奠定了西周八百年的分封制格局。

周公在洛邑投注了大量心血和野心。在他眼裏,身處天下之中的洛邑,理應是周王朝的新都城。將來的周天子應當坐鎮於此,統率天下諸侯。

但周成王並不這樣想。他更希望留在關中,將洛邑交給周公去打理。也因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兩個中心,西方的鎬京稱作“宗周”,東方的洛邑則爲“成周”。

而洛邑的定位也發生了改變。它既是周王朝向四方擴張的橋頭堡,亦是一道重要的屏障,嚴密地守護着關中地區的安全。爲了更好地承擔這個重任,周公還在洛邑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史稱“成周八師”,成爲周王朝威服四方諸侯的重要保障。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三週並存

我們再來看週考王的分封。《史記》用一句簡短的話,交代了考王分封的目的:以續周公之官職。

這說明,週考王對於新的“西周公國”的定位,便是當年的洛邑。週考王希望弟弟能夠發揮周公的作用,一方面作爲一道堅實的屏障抵禦外敵,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地向外開拓,重振周的威風。

可見,此時的東周政權雖然日漸式微,但仍然在努力掙扎,試圖挽回頹勢。

然而,事實證明,週考王的分封,不但沒有使周王朝恢復生機,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畢竟,周公只有一個,他的德行和能力,並不是人人都具備的。

據《史記》記載,週考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威烈王即位。威烈王統治期間,韓、趙、魏紛紛從晉國獨立出來,周威烈王不得不封他們爲正式的諸侯。以此爲標誌,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周天子的地位進一步走低。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第5張

“三家分晉”,是歷史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標誌

戰國時代,侵略和吞併,成爲時代主題。身處中原之地的周,自然成了一塊肥肉。然而,各國都不敢輕易滅周,只能通過間接的手段去獲取利益。

我們再說回西周公國,此時僅僅傳到了第三代,便再度出現了分裂。《史記》載: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也就是說,周威公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將領土瓜分。大兒子繼承正統,爲周惠公;小兒子在河南鞏地建都,因爲處在東邊,故稱”東周惠公“。

這一分裂的始作俑者,便是韓、趙二國。他們利用周威公兩個兒子的矛盾,以武力支持小兒子自立。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順地削弱周國,使兄弟二人互相牽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東周惠公培養爲傀儡,爲韓、趙兩國服務。

由此,在歷史上出現了一個“三週並存”的局面。即:周天子、東周國與西周國。

二週分治

雖然西周公國分裂成了東周國和西周國,但東周國在一開始並不被周天子承認,畢竟,它屬於叛國自立。

然而,東周國畢竟得到了韓、趙兩個大國的扶持,西周國的支持者卻只有周天子。雙方後臺孰強孰弱,一眼便知。此消彼長,很快,周天子也不得不正式承認東周國的地位。

不僅如此,周天子連自己的地盤也丟掉了。

《史記》載: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第6張

周赧王,東周最後一位君主,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王赧即周赧王。他在位時,將都城遷到了西周王城。說是遷都,其實是寄居在西周。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周赧王貴爲天子,卻不得不在西周公的屋檐下苟延殘喘,場面絕對尷尬。

至於爲什麼要遷都?跟秦國有關。彼時的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已經傳到了第三代秦武王的手裏。秦武王是一個年輕氣盛的暴躁君王,一言不合就要到洛邑去“旅遊”,順便還要舉一下週鼎。這樣的行爲相當於騎在周天子頭上爲所欲爲。

周赧王當然不樂意,但不樂意能怎麼樣?秦武王索性將周赧王逐出了洛邑,從此,周赧王就成了低聲下氣的流浪漢。當然,秦武王最終因爲舉鼎砸斷了自己的大腿,一命嗚呼,也算爲此付出了代價。

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的時代就開啓了 東周的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第7張

秦武王進駐洛邑,顯示了睥睨天下的野心。但可惜因爲舉鼎而英年早逝

自此,實際存在的周國,僅剩下了兩個,人們也常常把他們的地盤稱作“二週之地”。如賈誼《過秦論》:吞二週而亡諸侯。說的就是這兩個周國。

就算到了這樣的境地,兩個周國依然保持着敵對關係,水火不容。不僅外受欺凌,內部也是亂象叢生。最終一步步走向覆滅。

結語

(秦昭王)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

——《史記·周本紀》

西周國和東周國在七年內相繼覆滅,過程就像記載中的那樣簡單。秦滅六國,而六國的遺民依然不斷抗爭,嘗試復國;但周亡後,再也沒有任何聲響。一個偉大的王朝,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八百年前,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兄弟二人精誠團結、勵精圖治,創造了“刑錯四十餘年不用”的成康盛世;八百年後,周王朝因兄弟不和,一次又一次分裂,在外受各國欺壓,在內依然互相傾軋,終於將家底敗得精光。

不得不說,周王朝的成敗與得失,深思之下,令人唏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