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救駕李世民 薛仁貴救駕於淤泥河

本文已影響2.13W人 

薛仁貴救駕李世民,看過電視劇《薛仁貴傳奇》的人肯定知道有一個薛仁貴救李世民的橋段,那麼在史書中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薛仁貴又是怎麼救李世民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介紹下其中經過,對此不清楚的可以進來看看。

薛仁貴救駕李世民 薛仁貴救駕於淤泥河

網絡配圖

 薛仁貴救駕李世民

據清代道光年間《修武縣志》記載,在修武縣王村東有一座薛將軍廟,廟中供奉唐代名將薛仁貴。這座廟有兩處奇特之處:一是廟的一側十分低窪,是村中雨水彙集的地方,然而雨水旋集旋消,從無集存;二是用磚在外磨擦廟的牆壁,廟內則轟轟作響,好像雷鳴一般。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當年薛仁貴曾在這裏救過唐太宗李世民。

話說唐太宗晚年,經過十幾年的貞觀之治,大唐王朝國力強盛。唐太宗在消滅不斷騷擾西部邊境的突厥部落後,又決定乘高麗內亂之機,準備加兵高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不顧羣臣勸阻,大發全國兵力,親統諸軍東出洛陽,向遼東進軍。

唐太宗率領各路大軍經過數天的長途跋涉,一路東行來到修武縣王村一帶。當時這裏有一條淤泥河,遠望河身滴水全無,只有稀疏的荒草隨風搖曳。然而有經驗的知道,若是乾旱未久,那荒灘的表層下盡爲淤泥,行人絕不能在上面通過,否則即有陷身喪命的危險。因時值盛夏,天氣悶熱,人困馬乏。太宗見岸邊有一垂柳,高約三丈,其頂倒卷如華蓋,心中甚喜,傳令三軍稍事休息後過河。他自己下馬來到柳樹下,靠着柳樹歇息乘涼。樹下涼風習習,唐太宗頓覺心曠神怡,頃刻間倦意全消。

薛仁貴救駕李世民 薛仁貴救駕於淤泥河 第2張

網絡配圖

歇息了一會兒,太宗傳令:“過河!”只見他飛身上馬,率先向河心馳去。不料剛跑出不遠,只聽“撲哧”一聲,馬身猛地向下沉去。馬嘶叫一聲,向前躍起,落下去淤泥四濺,馬腿幾乎埋沒。那馬連聲嘶叫,身軀扭動,但四隻腿越陷越深,再也動彈不得。太宗在馬背上不知如何是好,看地下淤泥上冒,馬身仍在下沉,直嚇得魂飛魄散。太宗大聲喊後面侍衛快來相救,侍衛們見太宗性命危險,蜂擁而來,只聽又是“撲撲哧哧”接連幾處響聲,跑在前頭的幾名侍衛也被陷入淤泥之中,不能動彈。剎那間,遠近一片人喊馬嘶,恐慌萬狀。眼看淤泥將要把太宗的坐騎埋沒,忽然從岸上亂兵中馳出一員小將,坐下白馬,持槍飛奔前來。那馬高大雄健,急馳如飛,竟然不爲淤泥所陷。到了太宗身邊,那小將挺槍至太宗馬腹下,“呀”地一聲喊,將太宗連人帶馬挑起來向後拋去,落在了後面三丈多遠的地上。人們見太宗脫險,歡聲雷動,急忙上前把太宗扶起,由隨身太監揹回柳樹下歇息。

那小將人不歇手,馬不停蹄,又連將陷進淤泥的幾名侍衛一一救出。剛翻身下馬,太宗着人召見,他就把手中長槍往地上一插,隨手將馬拴在槍上。衆人看那槍桿長一丈二尺,有小碗口粗細,個個咂舌。再看那小將不過二十上下,生得面如滿月,目若曙星,身長六尺,虎背熊腰,儼然天將下凡,不禁齊聲喝采。衆軍分開道路,小將上前跪拜太宗,太宗急忙命人扶起,問道:“小將何名,哪裏人氏?”小將稟道:“小人姓薛,名仁貴,家住絳州龍門,自幼習武,立志報國,現充前軍小校。”太宗讚歎道:“真是一員虎將!”當即將他編入貼身侍衛之列,只等在征戰高麗中立功,再行加封。

薛仁貴救駕李世民 薛仁貴救駕於淤泥河 第3張

網絡配圖

到達高麗後,薛仁貴果然不負唐太宗的期望,寫下血書請命殺敵,唐太宗欣然應允。薛仁貴帶領一隊唐兵奮勇廝殺,屢立戰功,大破遼東城、白巖城,並在攻打安市之戰中爲了鼓舞全軍士氣,身着白盔白甲,率先登上安市城頭。唐太宗班師後,超擢薛仁貴爲右領軍中郎將。至唐高宗時,他又率軍在天山戰勝九姓突厥,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之歌。後又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

修武人民爲了紀念薛仁貴,就在他救唐太宗於泥淖的王村修建了薛將軍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