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宋朝和遼國因何成爲相互對立的世仇的呢?

本文已影響6.7K人 

宋遼雙方的最初交鋒發生在宋太祖伐北漢時與契丹援軍之間,雙方互有勝負。但由於宋太祖攻克北漢的意圖不夠堅決,所以遇到契丹援軍後就較快撤軍,沒有發生大規模會戰,雙方真正較量還是發生在宋太宗攻滅北漢的大戰中。

太平興國四年(遼景宗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太宗召開廷議,商定討伐北漢的大計。雖然有不少人反對興兵,但在主帥曹彬的支持下宋廷通過了進伐北漢的決議。

遼景宗(耶律賢)緊急召見宋帝國駐遼大使,質問爲何要無故侵略他的小弟弟北漢。宋使回答得非常爭氣:"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河東地區的北漢國不順應天命,應該討伐,如果北方的遼帝國不支援他,則宋遼之間的和平協議依舊有效;不然,只有開戰!)"

最後一個分裂勢力即將重新納入帝國的版圖,而更加強大的契丹帝國只能焦急地籌措援軍,希望能夠盡力阻撓中原王朝的重新統一。

二月,宋軍快速集結完畢,太宗御駕親征北漢。不到一個月,宋軍掃平周邊州縣,包圍北漢國都太原城。契丹帝國援軍也如同預料之中出現了,遼帝國南府宰相耶律沙率6萬大軍來援,並以冀王耶律敵烈爲監軍,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樞密副使耶律抹只分率前後軍開進。

按照宋太宗在戰前預定的作戰方案,宋軍主力部隊圍住太原城,遣雲州觀察使郭進爲石嶺關都部署,率萬餘精兵在白馬嶺大澗列陣阻擊援軍,屬於典型的圍城打援戰術。耶律沙率領前軍在澗北遙望郭進軍整裝以待,便停止行軍,準備等後軍到達後列陣出戰。但敵烈見郭進兵少,認爲應該以前軍發起急攻,壓倒宋軍,再待後軍壓到,形成優勢梯隊攻擊,便可對宋軍實施毀滅性打擊。抹只也附和敵烈的方案,耶律沙並不同意這樣冒險的作戰方案,但他雖爲主將,卻拗不過監軍和副將兩人,苦勸不聽,只好令前軍渡河先攻。好大喜功的敵烈率軍衝鋒在前,快速渡過大澗與郭進交鋒。

揭祕:宋朝和遼國因何成爲相互對立的世仇的呢?

按理說敵烈的作戰方案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如果實施順利可以使宋軍受到最大強度的打擊,然而這位契丹大王的方案卻有一個重要缺陷:他低估了宋軍的剛猛程度。

騎兵對戰宋軍重步兵方陣,最忌正面衝擊,而應設法從側翼包抄,但敵烈顯然是求勝心切,以己之短擊彼之長。對方是嚴陣以待,預先佔據了險要地勢,他的騎兵先鋒渡過大澗之後來不及包抄對方的側後翼就會先被對方包抄,一上岸就只能從正面衝擊郭進的步兵方陣,戰勝了還好說,戰敗了就沒有後退的空間,極易被全殲。而郭進不愧爲太祖朝名將,按照兵法"半渡而擊之"的原理,只待敵烈的前鋒甫一上岸,立刻指揮重步兵方陣上前抵住去路,使遼騎兵失去了衝突的空間,並親率精銳騎兵從側翼猛攻遼軍。遼軍陷入、進退不得,敵烈和他的兒子蛙哥(好名字!)、耶律沙的兒子德里、吐呂不部節度使都敏、黃皮室詳穩唐筈等大將均死於宋軍刀兵之下!

郭進以雷霆之勢打掉了遼軍前鋒,而抹只的中軍和耶律沙的後衛正在渡澗,收不住隊形,全部上岸後被宋軍包圍!所幸耶律沙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將領,他很快在戰場上就地收攏敗軍,重新整隊抵住郭進的猛攻,拖延了一下時間。此時,耶律斜軫聽說前軍大敗被圍,火速強行軍趕到。斜軫的頭腦很清醒,他沒有盲目渡河去急救耶律沙,而是令部下隔着河列開箭陣對宋軍進行猛烈的射擊,耶律沙則在陣中配合斜軫軍的火力開始突圍。斜軫不愧爲一代名將,他這個作戰方案無疑是遼軍處於敗勢時最合理的方案,遼軍在澗北列箭陣,宋軍絕不可能分兵渡河來襲,而箭陣的火力可以支援被困的遼軍突圍。宋軍經過激戰,已經比較疲勞,遼軍雖敗,但兵力畢竟佔優。郭進見耶律沙、斜軫都體現出極高的戰術指揮水平,而且已經取得極大的戰果,更重要的是監軍田欽祚此刻沒有及時率預備隊上前繼續打擊遼軍,失去了擴大戰果的機會,耶律沙和耶律抹只狼狽逃回北岸。郭進又趁勢攻破西龍門砦,契丹全軍敗退。

宋遼兩大帝國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鋒,以宋帝國的勝利而結束。宋軍陣斬遼帝國冀王敵烈等多名高級將領,將數萬遼軍精銳一戰擊潰。郭進將軍作爲此役的勝者,無疑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劃時代名將。而在此之前,契丹帝國橫掃大漠南北,所向披靡,無論是對草原遊牧部族還是中原五代政權,幾無敗績,此役遭到宋軍的慘痛打擊,也深刻認識到宋帝國的實力。經歷此戰,遼帝國一定會適當調整很多基本國策。此役中幾位契丹將軍耶律沙、斜軫和抹只雖然大敗虧輸,但遼景宗賞罰分明,並未盲目責罰,而是嘉獎了他們在敗軍中體現出的優良素質,並逐步委以大任,日後均成長爲宋遼戰爭中的中堅力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