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這樣的良將,爲什麼卻沒有得到善果呢?

本文已影響1.56W人 

自古以來,勝敗就是兵家常事,即使是古來有名的常勝將軍,比如漢朝名將霍去病、殺神''白起''等等都並非是毫無敗績的。在戰亂紛紜的三國時期,更是涌現了數不清的名將名帥,比如呂布、關羽等等,他們也不是真正的常勝將軍,最終也是會淪爲階下囚。戰爭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面臨失敗時,作爲敗方的將領將不可避免的要面對投降或是不降的問題,這不僅僅關乎生命,更是對將領人格的考驗。

當然,在三國時期,有像關羽這樣心忠志堅的良將,也有呂布這樣甘做牆頭草的小人,有的時候爲了苟活下來,或者屈服於明主,投降這種事屢見不鮮。比如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老將軍,雖然也是投降,但卻是劉備禮賢下士所得,投降也投降地很光彩。再比如關羽,名留青史,當年他被曹操俘虜,也曾被張遼勸降,曹操並沒有虧待他,送他美酒佳人,還以極高的官爵想收服關羽爲他所用,雖然關羽一心向漢,最終並沒有答應曹操的高官厚祿,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對於關羽是實實在在的愛惜。

于禁這樣的良將,爲什麼卻沒有得到善果呢?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人是有着大才的,像劉備三顧茅廬請得孔明下山輔佐,又像孫權以君師之禮厚待魯肅,只要是有才的人,特別是有着領兵之才的將軍,即使是投降,大部分明主是不會趕盡殺絕的,都想着把他們收入麾下,可其中就是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于禁。

于禁原來是曹操部下,當初在清掃黃巾軍餘黨之時就闖下赫赫戰功,後來更是因爲維護軍法權威大義滅親,被曹操譽爲千古名將。後來與關羽在襄樊一帶對峙,關羽引水淹七軍,將於禁俘獲。于禁也是個能屈能伸的漢子,他見關羽是個忠直之人,便向關羽投降了,一直跟着關羽南征北戰。

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引軍圍殺之後,于禁又成了孫權的階下囚。孫權考慮到于禁曾是曹操的下屬,雖然自己不想重用他,但是殺了他怕是會引起孫曹關係的惡化,不殺他總不能將他放回去讓他成爲曹操的助力,因此就一直將他關押着。

于禁這樣的良將,爲什麼卻沒有得到善果呢? 第2張

曹操過世後,魏文帝曹丕繼位,曹丕將漢帝趕下臺,自立國號爲魏。魏國勢力逐漸龐大,孫權的江東勢力自詡不敵,便向曹丕臣服,此時的于禁才得以被放回魏國。但于禁曾經只是曹操的部下,只是與曹操的關係不錯,可是于禁此人性格向來不太與人爲善,在曹操手下的時候,對自己的下屬比較嚴苛,對他人也不太友好,因此在曹氏這邊關係處的都不怎樣,曹丕更是對他沒什麼好感,更因爲他是個降將,如果讓他這樣的叛徒回國有什麼好的待遇,更是會讓衆人不服。

因此曹丕表面上給於禁安排了職務,但暗地裏卻經常派人去羞辱他。後來于禁去曹操陵墓參拜的時候,曹丕卻叫人畫了于禁向關羽降服的圖像以此羞辱于禁,于禁見到之後覺得羞愧難當,回去之後大病不起,于禁就在這樣的羞憤中病死了。

三國時期的將領戰敗是很正常的事情,戰敗之後投降也是無可厚非,可是很多其他的降將,只要是有才能的,最後得到的待遇都是不錯的,可是爲什麼像于禁這樣的良將卻沒有得到善果呢?

其實原因不外乎有二,第一,從歷史的最終結局來看,于禁是降錯了人。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劉備的蜀漢勢力雖然在三國時期也是鼎立一方,但最終卻是魏蜀吳三國裏最先走向滅亡的,于禁降了關羽所在的蜀漢,一開始就走錯了路。後來降了東吳孫權之後,孫權也沒能走到最後,這是于禁第二次降錯了。第二,是因爲于禁在曹操手下的時候,沒有處理好與曹操勢力的關係,最終在孫權向曹丕稱臣之後回到魏國,因爲人際關係不好,又因爲自己降將的身份,更是不被容納,纔沒有能夠得以善終。

可以說,作爲一名降將,有于禁這樣經歷的,在三國並不多見,他的投降之路十分不光彩,也是其他降將中所沒有的經歷。總的來說,于禁之所在幾番投降,在各個勢力裏輾轉輪迴,卻總是不被接納的原因,還是因爲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和人際關係使然,如果於禁能夠跟對人,又或者于禁能夠在魏國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最終的結局或許不會那麼淒涼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