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的主要措施都有什麼?

本文已影響1.57W人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以剛強不屈而著稱,通常被稱作“剛明”,對於明朝和明朝的皇帝,很多明粉更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稷”,姑且不論明朝皇帝們內心似乎真的都這般剛強,但是在崇禎皇帝之前的明朝皇帝們的表現還算不錯,就連有着亡國之君稱號的崇禎皇帝都寧死不屈,自盡在煤山之上,他們爲朱元璋建立的國家盡忠盡孝,誓死不降,當然這些皇帝們也別無選擇,因爲一個敵對的勢力是不可能運行皇帝投降的。

但是,對於大臣們來說,事情卻是另外一回事了,盡忠也是有條件的,一旦國家傾頹,很難保證他們不會變換門庭,投入到新的主子的懷抱之中去。從崇禎末年,那些明朝文臣武將的表現就可以看出,這些臣子們對於明王朝的忠誠度究竟有多少。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了大順王朝,正式與明朝分庭抗禮,之後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東征北京,準備一舉消滅大明王朝。從西安到北京的這段路途,其順利程度恐怕遠遠超出了李自成的預料,一路之上,除了少數幾個忠於明朝的將領之外,明朝守將紛紛投降,而等到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這股投降風潮達到了頂峯。

清朝入關後的主要措施都有什麼?

三月十九日凌晨,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來到煤山之上,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上吊自盡,李自成便在當天中午進入北京城。在京的文武大臣們數千人,爲崇禎皇帝和大明朝殉葬的只有寥寥數十人,也有少數大臣冒險逃出京城往南方逃走,要麼乾脆閉門不出,準備做個遺民,當然更多的在京大臣還是選擇了投降李自成。李自成的吏政府(吏部)在京城對於投降的原明朝百官進行甄別選用,前來報道的明朝大臣們一度將吏政府的臨時辦公點擠爆了,以至於不得不一度閉門謝客,可見這些大臣們投降的決心。

然而,就在這些大臣們做了“貳臣”沒多久,事情又有了新的變化。因爲吳三桂的降而復叛,並且佔據了山海關這一重要關卡,李自成親自率領大軍從北京前去鎮壓,誰料吳三桂盡然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軍不是清軍和吳三桂大軍的對手,敗下陣來。李自成率領殘兵敗將撤退到北京,四月三十日決定放棄北京,撤回西安。數日之後,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城,在京的官員們又一次面臨抉擇。

如果說選擇投降李自成還可以用“良禽擇木而棲”來遮羞,那麼投降清朝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爲當時清朝是異族,投降清朝就是漢奸,這使得大臣們在投降的時候多了一層顧慮,很多大臣雖然投降了大順朝,卻不願意投降清朝,於是便紛紛南逃,據當時的一封信件記載,“南來縉紳不下百餘人”,而這僅僅與一個人的記載相關,可以想象當時難逃的士紳階層人數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但是這依然阻止不了另一些大臣投降清朝的腳步,比如著名的閹黨成員馮銓,還有陳名夏、周伯達、陳之龍等人,他們都曾經在明朝、大順朝和清朝任職,而且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這些人就歷經了三個朝代,不可謂不荒唐。

清朝入關後的主要措施都有什麼? 第2張

而這一切都要拜攝政王多爾袞所賜,多爾袞深知人才和穩定人心的重要,所以在進入北京之後,他便將收服人心作爲“興朝之第一要務”,對於明朝大臣們,不管他們有沒有投降過李自成,都統統招入麾下,“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而且“不論原屬流賊,或爲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正是有了多爾袞的這些政策,很多人才有機會投降清朝,做了“三朝元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