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內衣穿什麼?是隻穿肚兜嗎?

本文已影響1.33W人 

說到內衣相信很多朋友腦海裏都會浮現出一大堆的內衣品牌,要麼舒適、要麼性感、要麼束身,不同的質地、不同的圖案,由於貼身而穿成爲較爲私密的衣物,隨着時代的變遷,內衣的款式也變得花樣繁多,但萬變不離其中,都是爲了貼身服務。

現代內衣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在材質與功能上做出了改進,使內衣更加的舒適、塑形,能夠充分顯示出女人婀娜身姿的內衣顯然最受到歡迎,因此也出現了鋪天蓋地的內衣廣告,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生產出無數的品牌內衣。

而古代的內衣在我們最初的印象裏就是“肚兜”,至今仍然被穿戴使用,不止是孩子的專享,成人女性也有很多公然內衣外穿的肚兜。那麼古人的內衣具體穿什麼呢?其實肚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古人的內衣袖裏乾坤超乎你的想象。

一、內衣的最早記載

遠古時期的人類茹毛飲血、樹葉蔽體,從那時候可以看出,人類對私密部位已經引起了重視,除了遮羞避醜之外,還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隨着文明的進化,布匹的產生,人們開始製作衣物,內衣也逐漸隨之衍生而出。

內衣最初由何時起源已經無處可考,但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詩經·秦風·無衣》中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這裏面的“澤”字就是指內衣,穿在戰甲之內的衣物,貼身而穿能夠起到消汗的作用,也被叫做“汗衫”,大概如今的汗衫也是沿襲了古人的叫法吧,這是古代男人內衣的記載,女人的內衣當然也有史據可考。

古人的內衣穿什麼?是隻穿肚兜嗎?

《左傳·宣公九年》中記載:“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

描寫的是春秋時期陳國第十九任國君陳靈公與臣子孔寧、儀行父三人共享一個女人的故事。這個女人叫夏姬,她同時與這三人交好,並贈與內衣表示情意,結果這三人在朝堂上公然炫耀同款內衣,成爲一件自以爲榮的醜事。

這裏面的“衵服”就是指女人的內衣,在《左傳》中也有做出過明確的解釋“衵服,謂日日近身衣也”,就是天天貼身穿的衣服,這是較早的內衣記載,但在具體的樣式上還沒有過多的描述,直到漢朝時期的史料中才逐漸增加對內衣詳細的記載。

二、袖裏乾坤的發展歷程

漢代《釋名·釋衣服》中記載,“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或曰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於袒而衣此耳”。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知曉,漢朝時對內衣的稱呼有很多,帕腹、抱腹、心衣、汗衣、鄙袒、羞袒等,並且在內衣的構造上也有了詳細的描述,功能上也是以遮羞、實用、保暖爲主。

“帕腹”很容易理解,就是用一塊布圍在腹部,而“抱腹”則是在“帕腹”的基礎上再加上帶子,起到固定的作用;“心衣”則增加了鉤肩與襠,比“抱腹”遮擋的面積要大些,並且這些內衣擁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露背裝,與現在的肚兜較爲類似。

之後的內衣發展變化不是非常明顯,魏晉時期,由於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在“抱腹”和“心衣”的基礎上增加了後片,把背部完全遮擋住。這主要是遊牧民族爲了保暖而增加的設計,只是這種異族內衣文化隨着十六國戰亂而融入了中原國家。

到了唐代,地域範圍廣,周邊鄰國增加,萬國來朝呈現一片繁榮興盛的氣象,對外開放的國策使唐朝的衣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着外衣的改變,內衣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古人的內衣穿什麼?是隻穿肚兜嗎? 第2張

回顧歷史,唐朝女子的衣着最爲開放,內衣外穿更是普遍現象。唐朝女子以豐腴爲美,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半露酥胸,肩披薄紗是當時最時尚的打扮,一半朦朧、一半性感,唐代的女人看起來也是別有一番風韻,而保證她們不春光外泄的內衣叫做“訶子”。

“訶子”屬於無帶內衣,它的文章都在內衣的下半部分:在胸下部有繫帶,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者用其他帶子束緊,以此起到固定胸部的作用。常用的面料爲:“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相傳“訶子”的發明者是楊玉環,宋代的《事物紀原》中記載:“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胸乳之間,遂作訶子飾之。”

這裏面講了安祿山和楊貴妃之間的緋聞,是真是假無法推斷,畢竟在正史與野史之中在作者的筆下都會添油加醋,以達到吸睛的目的,古代亦是如此。

我們且不論事件的真實性,只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訶子”在唐代是非常普及而又時尚的內衣了,只是由於“訶子”和楊貴妃扯上了關係,紅顏禍水的罪名似乎與“訶子”也逃脫不了干係,到了宋朝時,“訶子”便停止了使用,名爲“抹胸”的內衣取而代之。

宋朝的“抹胸”穿着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鈕釦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厚度也有單夾之分,形式不一。

與唐代的“訶子”相比,宋朝的“抹胸”顯然向含蓄、婉約方向發展,凡事月盈則虧、物及必反,唐代的過度開放,到了宋朝就變得相對保守,宋人比較注重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政治責任與道德義務,而抑制個性的自由發展、自由表露,從“抹胸”上就可看出一二。

到了元朝時期,雖然是外族統治,但在內衣是並沒有過度開放,但塑身塑形成爲了內衣的主導方向。元朝的內衣名爲“合歡襟”,與前朝的內衣相反,“合歡襟”是從後往前穿,並且胸前有扣,或者用束帶代替,主要起到束胸的作用。

明朝的內衣名爲“主腰”,相比於宋朝的內斂,明朝在元朝的內衣基礎上,更偏向於束身功效。外形與現代的背心相似,對開雙襟,分別綴有三條襟帶,或者是鈕釦,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裏也曾寫到孫二孃穿着主腰,“……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紐”。可見明朝時“主要”是非常普及的紋胸了。

“肚兜”是清朝的內衣,由於年代相對較近,一直流傳到今天。“肚兜”通常都是以菱形爲主,肩部與衣角兩側有帶,可在頸後與背後繫住,材質以棉布、絲綢爲主,顏色則以紅色爲多,一般上面還縫有精美的刺繡。

小結

古人的內衣經過千變萬化發展到今天,成爲舒適、安全的紋胸,攏胸塑身是現代內衣的主要功能,雖然與最初的保暖實用相背離,但畢竟時代的變化,取暖的作用完全可以不需要紋胸來承擔,畢竟美才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