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筆威力有多大?杜甫三首詩讓三位名將羞愧

本文已影響2.23W人 

過去有一句老話:“文人之筆,武人之刀,皆爲殺人利器”。成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口誅筆伐,可見筆桿子的殺傷力也破壞力也不容小覷。這是因爲,筆桿子作爲一種主流傳播工具,足以引導、影響人們對一件事、一個人的看法與評價,從而產生“衆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巨大威力

文人之筆威力有多大?杜甫三首詩讓三位名將羞愧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影響極爲深遠的重大事件。唐朝經過這場劫難,從此一蹶不振。而一些歷史人物也因爲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而被人們永遠銘記。安祿山、史思明等叛軍首領,因爲這場戰亂而遺臭千古,郭子儀、李光弼等唐朝名將,也因此名垂竹帛。

安史之亂髮生時,詩聖杜甫經歷其整個過程。杜甫從一個詩人的獨特角度,用自己的詩作,對這場戰爭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詮釋,能讓人從另一個角度,更加深入透徹地瞭解這場大戰,以及戰爭中涌現出來的人和事。

第一個走入杜甫詩中的名將是唐朝大將哥舒翰。哥舒翰,是唐玄宗年間的名將,歷任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長期獨當一面防禦吐蕃入侵,曾經成功擊破天險石堡城,並且創下“半段槍敗吐蕃”的戰場傳奇。

但杜甫卻在名詩《潼關吏》中對哥舒翰進行了辛辣的鞭撻:“寄語受關將,慎勿學哥舒!”這是因爲哥舒翰在安史之亂中表現不佳,他防守的潼關被安史叛軍突破,他本人也當了戰俘。哥舒翰的表現讓杜甫大失所望,故此纔會在詩中對他進行批評。哥舒翰的形象也隨着這首《潼關吏》的傳播而徹底崩塌。

杜甫盯上的第二個唐朝名將是唐朝名將郭子儀,郭子儀作爲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統帥,爲唐朝立下首功。但郭子儀也犯過不可饒恕的大錯。《資治通鑑》記載,郭子儀曾經向唐肅宗建議,向西北迴紇人借兵抗擊安史叛軍。

結果唐朝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安史之亂結束後,回紇人居功自傲,大肆燒殺劫掠,給唐朝百姓造成慘重損失,造成的破壞一點都遜色於叛軍。杜甫對郭子儀飲鴆止渴的錯誤行徑極爲不滿,在《北征》詩中對郭子儀借兵回紇的後果進行了深刻揭露:“陰風西北來,慘淡逐回紇”,回紇騎兵經行之處,“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人們讀起這首詩,就會想起始作俑者郭子儀幹過的這件蠢事。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還有一個大功臣李光弼,《新唐書》記載,“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爲中興第一”,李光弼的影響力之大和地位之高,從這句記載中就可看出一二。李光弼的經典勝仗,就是公元759年十月的河陽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李光弼據守河陽,與叛將史思明對壘。史思明一方兵力佔絕對優勢,水陸並進,企圖一舉圍殲李光弼所部。李光弼臨危不懼,面對史思明的攻勢,他盡顯大將風采,先後使出疑兵計、火攻計、游擊戰術,奇招迭出,成功擊潰史思明的進攻,創造了以少勝多的一次經典戰例。

文人之筆威力有多大?杜甫三首詩讓三位名將羞愧 第2張

河陽之戰進行期間,杜甫恰好途徑戰區附近石壕村,親眼目睹了李光弼部下士兵在民間強行抓捕民夫的經過,並由此寫出了千古名作《石壕吏》。杜甫在詩中詳實記載了事情經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向他們哭訴,三個兒子有兩個已經在鄴城之戰中爲國捐軀,但兇暴的唐軍士兵卻不由分說,把老太太也抓走充當民夫,“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末句點題,證實了抓捕民夫的正是河陽李光弼的部隊。李光弼馭下不嚴、縱兵擾民的惡劣行徑,也隨之大白於天下,李光弼的名將光環也黯然失色。

杜甫犀利的筆桿子讓唐朝三大名將灰頭土臉,但客觀而言,正是這三大名將本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過錯,才被敏感而善於觀察的詩人注意到,假若他們果真潔身自好無懈可擊,杜甫的筆桿子再厲害也奈何他們不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