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和卓叛亂的原因是什麼?清朝是如何處理的?

本文已影響1.32W人 

清平大小和卓之戰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路)白山派首領霍集佔兄弟叛亂的鬥爭。

大小和卓叛亂的原因是什麼?清朝是如何處理的?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後,將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釋放,並派波羅尼都招撫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和卓兄弟乘機控制了喀什噶爾、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佔殺死清軍副都統阿敏道,舉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發兵征討大小和卓,在庫車、葉爾羌、和闐等地與大小和卓交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敗西逃,經蔥嶺進入巴達克山(在今阿富汗東北部),被巴達克山首領素勒坦沙擒殺,叛亂遂平。大小和卓之亂的平定標誌着清代中國統一戰爭的完成,也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此役之後,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代中國疆域臻於極盛。回部平定後,清廷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回部。此後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沒有發生大的動亂。

大小和卓叛亂的原因

清軍佔領伊犁後,朝廷以平定準噶爾大功告成,將西征大軍撤回內地,僅留少量兵力駐守伊犁、烏魯木齊等處。

乾隆皇帝認爲阿睦爾撒納雖有覬覦準噶爾汗位之志,但“料伊亦不敢遽爾妄行”,並指示諸大臣:阿睦爾撒納“不過希圖肥己,不必過於苛求”。

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阿睦爾撒納在赴熱河途中叛逃,潛往塔爾巴哈臺。伊犁的宰桑、喇嘛起兵響應,攻佔了伊犁城。霍集佔在戰亂中率所屬維吾爾人逃離伊犁。

同被準噶爾囚禁在伊犁的白山派額爾克和卓額色尹(霍集佔族叔)、鄂託蘭珠和卓瑪木特等人不願依附霍集佔,逃往布魯特部落及浩罕等地。

是年末,阿睦爾撒納遣使至波羅尼都處,告知攻陷伊犁情形。波羅尼都等將託倫泰、特古斯(薩喇勒之兄)等人及蒙古官兵扣留。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定西將軍策楞率西路清軍收復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形勢再度逆轉。五月,霍集佔與波羅尼都會合。霍集佔殺死阿睦爾撒納派來的使者,將託倫泰送回;又以投誠爲名,派人到清軍大營探聽消息。

大小和卓叛亂的平定

大小和卓叛亂的原因是什麼?清朝是如何處理的? 第2張

平定大小和卓是清朝統一中國戰爭的最後一役,使天山南路復入中國版圖。西域底定後,清代中國疆域的正西端延至帕米爾以西的噴赤河流域,版圖臻於極盛。

鄰近新疆的浩罕、布哈爾、安集延、巴達克山、愛烏罕(阿富汗)、博洛爾、乾竺特(坎巨提)等部落遣使入貢,臣屬於中國。

自康熙時準噶爾東侵以來,持續七十餘年的西北邊患暫告終結。此後至道光初的六十年間,新疆、蒙古沒有發生大的變亂。道光以降,俄羅斯、英國的殖民者深入費爾幹納盆地和克什米爾,逼近中國西境,新疆又進入動盪時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