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本文已影響3.05W人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奪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陳,統一了中國,617年,隋朝被李淵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後三十七年;如果從統一全國算起,則不過二十九年。

中國歷史上,由分治而被一統的王朝,有秦的結束戰國諸雄、西晉的結束三國、隋的結束南北朝、宋的結束五代十國。

這當中,秦、西晉和宋,都經歷了“統一-分裂-統一”的循環。“五胡亂華”以後,晉室南遷,相繼爲宋齊樑陳;北方則是五胡十六國、北魏以及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雖南北分治,但並非由“統一到分裂”。這有些像宋以後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部族的對抗(只是這時所謂“中原王朝”的版圖已退至江淮以南,而北方的遊牧部族所控制的區域南下到了黃河流域)。

但又不同於蒙元、滿清那樣以“異民族”的姿態、摧枯拉朽般整合東亞大陸的“統一”方式。五胡十六國,特別是此後的北魏。

因長期佔據黃河流域這一“中原”的核心地帶,及其深入的漢化,自認爲具備了與江淮以南政權爭正統、爭正朔的政治、文化資本,從而又具有了傳統的“從分裂到統一”的政治色彩。

隋帝國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那麼快就被推翻了呢?

535年,北魏分裂爲東西兩部分;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9年,隋朝征服了陳朝,統一了中國。

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本屬“同根”,但長期的征伐,使雙方有強烈的敵意。這種敵意,並沒有隨着北周吞併北齊而減弱。

相反,北周以征服者的姿態,歧視原北齊控制的所謂山東之人,稱其爲“機巧奸僞,避役遊惰”之民。這就是《隋書·食貨志》所稱的:“是時山東尚承齊弊,機巧奸僞,避役遊惰者十六七。

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爲戶頭,以防容隱。”

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第2張

對北齊社會的高層,也採高壓態勢,牟發鬆《舊齊士人與周隋政權》(《文史》2003年第一期)已多所論述。

滅陳後,隋對南方也採取高壓政策。時蘇威受命巡撫江南,《北史·蘇威傳》稱:“江表自晉已來,刑法疏緩,代族貴賤,不相陵越。

平陳之後,牧人者盡改變之,無長幼悉使誦五教。(蘇)威加以煩鄙之辭,百姓嗟怨。使還,奏言江表依內州責戶籍。

上以江表初平,召戶部尚書張嬰,責以政急。時江南州縣又訛言欲徙之入關,遠近驚駭。饒州吳世華起兵爲亂,生臠縣令,啗其肉。

於是舊陳率土皆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耶。”當地民衆這場規模不小的武裝反抗,終被鎮壓。

周隋攻滅了北齊、陳朝,建立了統一的帝國,由地方政權變成了全國性的中央政權,但是,在政治理念上,卻沒有隨着版圖的擴大而擴大。

沒有同時完成“地方政權中央化”的歷程。強迫原北齊、陳朝的上層人物入關,並不是爲了擴大統治基礎,而是旨在控制。

中下層人士想入仕,卻遭到排擠。仍舊以一個地方人物爲中心、以一個地方政權的心態,來控制一個全國性的政權,這是當時政治上的一個主要問題。

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第3張

統一全國十五年之後的604年,隋文帝死,其子楊廣即位,是爲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不足十五年,以618年他在江都遇害爲標誌,隋帝國實質上已結束了。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執政的十五年,沒有能完成關中地方政權的中央化,那麼在隋煬帝執政的十五年,是否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付諸解決呢?

604年七月,隋煬帝即位於仁壽宮。十一月到洛陽,“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今山西臨汾河津)東接長平(今山西高平)、汲郡(今河南汲縣)。

抵臨清關(今河南延津),度河,至浚儀(今河南開封)、襄城(今河南臨汝),達於上洛(今陝西商縣),以置關防”(《隋書·煬帝紀上》)。

這是圍東都洛陽一圈,掘塹、設置關防。營建東都,政治中心東移,說明隋煬帝有“關中政權中央化”的意識,但仍然是自設關防、設關自固的思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