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出家人爲什麼喜歡自稱“貧僧”或“貧道”?

本文已影響2.4W人 

在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都會看到出家人自稱貧道或貧僧,甚至是一些已經得道成仙或成佛作祖的人也以此自稱,比如《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自稱貧道,觀音菩薩和唐僧都自稱貧僧,其中唐僧更是每次自我介紹都說:“貧僧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

中國古代出家人爲什麼喜歡自稱“貧僧”或“貧道”?

出家人爲什麼喜歡以“貧”自稱呢?“貧道”和“貧僧”自稱的背後有什麼內涵呢?

其實“貧道”和“貧僧”都是一種謙稱!此處的“貧”不是貧窮富貴的“貧”,而是知識貧乏的“貧”。在我國古代知識缺乏或者知識智慧不足稱爲“貧”,而道德不足稱爲“寡”,所以古代皇帝自稱寡人其實也是自謙。貧也表示“本”,貧道也就是本道士的意思,表示自謙,就像民間的不才、愚兄、末學、犬子等等。

“貧僧”是由“貧道”而來的。其實這個貧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是自稱貧道。貧道的意思,是說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解脫忘記了。

實際上不管是貧僧還是貧道,最初的意思都是從貧窮演變而來,古代道觀裏面的修行者,大多數都是比較貧窮的(也有道高擔任國師之類的顯貴),稱之爲貧,意思是貧苦、窮的意思,不過,千百年來,人類爲超凡入聖,修得正果,修行之人會自動捨棄不必要的名利,造就了存在此類現象。

加之,真正的修行者根本不重物質享受,不蓄財帛,兩袖清風,謂之——貧。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顆追求超脫的心,所以,自稱之爲“貧道”。

這也體現了道家超凡、不同世俗的出世觀念,更有一種高人的意境在其中,真人不露相!祖師曾一再告誡吾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與這句真理是一致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