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經學家黃宗羲爲什麼被稱作“中國思想啓蒙之父”?

本文已影響1.87W人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明末清初經學家黃宗羲的故事。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爲“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啓蒙之父”之譽。

閱讀天一閣藏書

明兵部右侍郎範欽辭官回寧波故里後,於宅東建造藏書樓,藏書達7萬餘卷,命名爲“天一閣”。範欽後代爲防止藏書失散,議定藏書由子孫共同管理,閣門和書櫥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

由於黃宗羲的道德、文章、學識、氣節在當時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佩,因而得到了範氏各房的同意,應允他於清代康熙十二年登上了天一閣。黃宗羲不僅閱讀了天一閣的全部藏書,奠定了他的學術基礎,還爲天一閣藏書整理編目作出了貢獻。大門兩旁對聯是鐘鼎文:“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黃宗羲號南雷,他曾賞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藏書大家

明末清初經學家黃宗羲爲什麼被稱作“中國思想啓蒙之父”?

黃宗羲學問淵博,來自於他的豐厚藏書。他嗜好藏書,喜抄書、借書。讀遍家中所有藏書,仍嫌不足,借抄於範欽“天一閣”、曹溶“倦圃”、徐乾學“傳是樓”、錢謙益“絳雲樓”、祁氏“澹生堂”、鈕氏“世學樓”等藏書樓之書。每出走迴歸,常帶一書童攜書同返,訪求足跡幾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書家。後來祁氏“澹生堂”藏書散出,精華亦大半歸於他。並與許元溥、劉城約爲抄書社,世所罕見之書,多賴以得傳。建書樓“續抄堂”於南雷,思承東發(即南宋學者黃震)之緒。藏書目的在於系統收集明代資料,提倡藏書在於致用,反對只藏不用、視爲珍玩的鑑賞家。告誡學者:“當以書明心,勿玩物喪志也”。

歷幾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書達7萬卷之多。未及編目,即遭大水;因年事已高,死後不幾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經再傳弟子鄭性整理後,僅得3萬卷,入藏於“二老閣”。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響了同代的學者如全祖望、厲鶚等人,對清代文化、學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他撰寫的《天一閣藏書記》《傳是樓藏書記》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書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書思想的核心文獻。藏書印有“餘姚黃氏書庫藏書印”、“黃宗羲印”等。

錐刺許顯純

黃宗羲自雲其一生有三變:“初錮之爲黨人,繼指之爲遊俠,終廁之於儒林。”黃宗羲生長於書香小康之家。父親黃尊素爲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1616),明熹宗時的御史,東林名士,因彈劾閹黨魏忠賢被害。年僅十九歲的黃宗羲,袖藏鐵錐,孤身赴京爲父訟冤。當時,崇禎即位,閹黨失勢,黃宗羲在刑部大堂當場錐刺魏忠賢死黨許顯純等,當衆痛擊崔應元,拔其須歸祭父靈,頗爲震動,人稱“姚江黃孝子”,崇禎帝嘆稱爲“忠臣孤子”。

騾馬馱書

顧炎武(字亭林)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出門就隨身帶一騾二馬馱書。有時候到了邊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邊的小酒店一起暢飲,詢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書詳細地訂正,一定到沒有任何疑惑的程度爲止。坐在馬上空閒的時候,就跨着馬鞍默默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對它們的註釋文。即使遇到親朋好友就像不認識一樣,有時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後悔。認真仔細到這個程度,他的學問也應當博大精深,沒有能與他相比的。

堅持裸葬

明末清初經學家黃宗羲爲什麼被稱作“中國思想啓蒙之父”? 第2張

黃宗羲死於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對後事的安排還引來了一場軒然大波。

人去世之後,一般都會穿上壽衣,放到木製棺材裏下葬。黃宗羲卻希望自己死後將頭髮散開,蓋上一條單被,放在一個石頭棺材裏裸葬。清朝入關後,老百姓都要扎辮子。散發表示不願意再扎辮子,不再當清朝的老百姓。這是當時很多遺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但屍體不穿壽衣,放在石棺裏很容易因蟲蟻啃噬而迅速腐爛,這種下葬的方法就大大違背了當時的風俗。

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非常爲難,於是就請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黃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讓他改變主意。結果黃宗羲非常不高興,特意寫了一篇名爲《葬制或問》的文章批評兒子,說對於父親的遺囑,兒子都要遵守,否則,“則平日之爲逆子無疑矣”。而且,作爲兒子,不能陽奉陰違,一邊答應父親,另一邊卻希望父親去世後仍按照普通的葬法來安葬。這讓黃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