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孔子和孟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本文已影響5.73K人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千百年來,老百姓之間流傳着這樣一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至聖孔子逝世時七十三歲,亞聖孟子是在八十四歲時辭世的。

孔孟在我國曆史上有着舉足輕重、不可動搖的地位,他們自然有着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繫,但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孟子並非孔子的學生,事實情況是這樣的:孟子是子思(孔子之孫)門人的學生,子思曾受教於曾參(門人尊稱爲曾子),而曾參是孔子的主要門徒之一。

作爲孔孟之間的兩環,我們有必要深入瞭解一下曾子和子思。

歷史上孔子和孟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曾參字子輿,是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稱,又頗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師。身後被尊爲“宗聖”。

曾參相傳爲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後裔,是孔子早期學生曾點的兒子,也就是說他們父子都是孔老夫子的門徒。曾參年輕時,家族已經衰敗,爲維持生計,他跟母親一道從事農業、手工業勞動,過着“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的清貧生活。曾參是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投到老師門下的,他性情沉靜,忠誠老實,謙恭勤謹,有大丈夫之勇,深得孔子喜愛。由於有了孔子的悉心教授,而曾參自己也勤奮學習、嚴格修身,所以他很快就成了一個博學多才,學有所成的人。

那時,曾參的父母還在世,爲了養家,他去莒國當了一個“得粟三秉”的官。這期間,曾參收徒講學,弟子也達七十多人,後來成爲大軍事家的吳起就是其中之一。父母死後,他南遊楚國,也做過“尊官”。然而後來還是告別了政壇。齊國、楚國、晉國分別想迎他爲“相”、“令尹”、“上卿”,他一概不就任,而專心致力於鑽研學業,傳授弟子,終成一代儒學大師。更爲難得的是,他一生中還撰有《孝經》、《曾子》、《大學》等多種著作,是孔門弟子中著述最豐的一個。

孝行在曾參的思想和行爲中始終佔着最突出的地位,他本人也是“二十四孝”之一,“齧指心痛”講的就是他的故事——曾參這個孝子服侍母親的孝敬之心達到了極點。一次,曾參在山中砍柴,家裏有客人來到,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盼望兒子早點回來,但曾參還是沒有回來。於是她就咬自己的指頭,曾參忽然心痛,就馬上背柴歸家,跪在母親前面,詢問緣由。母說:“有客人突然來到,我咬指頭讓你感悟。”

民間還流傳着曾參殺豬的誠信故事:曾參的妻子原來答應殺豬給兒子吃,後來又捨不得了,曾參斥責了妻子的不嚴肅態度,說:“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而後,殺豬以兌現前諾。

大家非常熟悉的“吾日三省吾身”也和曾參有關,那是《論語》記載的他的話語,就是說一個人每天都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對各種問題及時反省。

曾參的思想學說是比較豐富的,影響也很廣,歷代統治者贈他“太子少保”、“郕伯”、“郕侯”、“武城侯”、“郕國公”等諡號。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更被封爲“郕國宗聖公”,成爲孔子弟子中僅有的“二聖”之一(另一聖爲“復聖”顏回)。

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之孫,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歷史上孔子和孟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第2張

非常遺憾的是,子思的生平事蹟已難詳考。《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據說他曾師事曾參,又據《孟子》中記載:子思曾被魯繆公、費惠公尊爲賢者,以師禮相待,但終未被起用。

《漢書·藝文志》曾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可惜已經失傳。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爲儒家心性理論的主要著作之一。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論子思、孟軻之學,謂:“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韓非子在其《顯學》篇中論孔子死後“儒分爲八”,“子思之儒”亦爲其中一派。

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爲“述聖公”,以後就稱作“述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