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古代神話傳說“龍九子”之一,常築於宮殿建築的屋脊上

本文已影響1.79W人 

螭吻,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平生好吞,殿脊的獸頭之形是其遺像。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名稱】:螭吻

【別稱】:蚩吻、鴟尾、鴟吻、魚虯、鰲龍、鰲魚

【類別】:靈

【特徵】:龍子之一,形龍頭魚身,即龍魚,常築於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寓意避免火災

能力】:平生好吞,能御水

螭吻,[明]李東陽版的“龍九子”之一,又名“鰲魚”,獸首鴟尾形如龍的龍子,因其好望、好吞火、能吐水,故將其築於屋脊有辟邪防火之意。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螭吻”可謂是實至名歸的“龍九子”,因爲除了李東陽版的“龍九子”,與李東陽進行過深度探討的[明]楊慎,而後提出的楊慎版“龍九子”中也依舊保留了“螭吻”。

李東陽版龍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上、狴犴、屓贔、蚩吻

楊慎版新龍九子:贔屓(霸上)、螭吻(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蟲八〉〈蟲夏〉(蚣蝮)、睚眥、金猊(狻猊)、椒圖

螭吻:古代神話傳說“龍九子”之一,常築於宮殿建築的屋脊上

“螭吻”的得名其實是由於誤傳所致。古時修築於屋頂的龍子有三,分別是“螭〈蟲勿〉”、“〈蟲彎〉〈蟲全〉”以及“鰲魚”。[明]陸容《菽園雜記·古諸器物異名》所載:“螭〈蟲勿〉,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蟲彎〉〈蟲全〉,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脊上。”“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也就是說“螭吻(〈蟲勿〉)”與“鰲魚”起初並非是同物。之所以說是誤傳,是因爲是“螭吻(〈蟲勿〉)”最初應該是“嘲風”的本名,[明]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無論從習性上還是所處位置“嘲風”均與“螭〈蟲勿〉”一致。而性好風雨的“〈蟲彎〉〈蟲全〉”以及好吞火的小龍“鰲魚”反而與如今的“螭吻”一致。若以現行說法以論之:“嘲風=螭〈蟲勿〉≠螭吻=〈蟲彎〉〈蟲全〉+鰲魚”

關於“螭吻”能吞火吐水的說法早在漢時就已流傳於世。據[東晉]王嘉《拾遺記》所載:“鯀沉羽淵,化爲玄魚,後人修玄魚祠以祀之,見其浮躍出水,長百尺,噴水激浪,必降大雨。漢世越巫,請以鴟魚尾厭火災,今之獸頭鴟尾是也。”也正是因其能力突出,故[明]李東陽在《懷麓堂集》中將“螭吻”收錄其中。

另外,[明]陸深《金臺紀聞》中提到:“鴟鴞氏生三子,長曰蒲牢,次曰鴟吻,三曰〈蟲八〉〈蟲夏〉好飲。”也就是說,衆多龍子多是同父異母,而“蒲牢”、“螭吻”以及“〈蟲八〉〈蟲夏〉”則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現如今,故宮太和殿屋檐上的走獸,以“騎鳳仙人”爲首,後跟:“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在它們之後的第十一獸就是“螭吻”。

螭吻:古代神話傳說“龍九子”之一,常築於宮殿建築的屋脊上 第2張

文獻記載

[東晉]王嘉《拾遺記》

鯀沉羽淵,化爲玄魚,後人修玄魚祠以祀之,見其浮躍出水,長百尺,噴水激浪,必降大雨。漢世越巫,請以鴟魚尾厭火災,今之獸頭鴟尾是也。

[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

海爲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北宋]《太平御覽》

唐會要目,漢相樑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屓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亦作“ 龍生九種 ”。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