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所作的《望嶽》,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充滿豪情壯志

本文已影響2.72W人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望嶽》吧。

杜甫老年生活過得極其悽慘,連居住的茅草屋都被狂風給捲走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可是,年青時候的杜甫也曾光芒四射過,也曾散發着朝氣蓬勃的氣勢

公元735年,也就是唐開元二十三年,原本胸有成竹的杜甫參加洛陽考試,可惜時運不濟,最終沒能上榜。不過,年青就是一種資本,這件事根本沒有打擊到當時鬥志滿滿的杜甫,第二年就興致勃勃地去過着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後來,他曾在《壯遊》一詩中寫道:“忤下考功第,放蕩齊趙間。”

杜甫所作的《望嶽》,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充滿豪情壯志

《望嶽》一詩就寫於杜甫此次北遊齊、趙諸地之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讀上去朗朗上口,氣勢飛揚,充滿了一種年青人的豪情壯志。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關於《望嶽》爲題目的杜詩,流傳下來的共有三首,分別是吟誦東嶽泰山的此首,另外還有吟誦西嶽華山,南嶽衡山的兩首,分別代表了杜甫青年、中年、老年的三種不同生活情景。

杜甫所作的《望嶽》,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充滿豪情壯志 第2張

五嶽之首泰山景象到底怎麼樣?

齊魯大地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神奇秀麗皆聚集在此處,

山南山北如被刀割出早晨黃昏;

雲氣層層升騰令人胸懷坦蕩蕩,

睜大眼睛映暮鳥盤旋投入山林;

一定要攀登上泰山的最高峯頂,

俯視瞭望顯得渺小的連綿羣山。

本詩緊扣一個“望”字,層層入手,由遠而近,從細微到極致,虛實相間,“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中,”一切都沒有脫離自己的目光籠罩範圍。

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兩句,寫遠望之色,直接描寫詩人初見泰山時的感受。泰山到底怎麼樣啊?當然了不得。即便你已經走出了齊魯大地,仍然可以感受到映入心底裏的那一抹綠色。如此簡單一句,活靈活現勾畫出一個初看泰山,心情高興地手足無措的小青年的姿態。

頷聯“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之勢,是接着上句“青未了”來描寫:只有大自然纔能有這樣神奇的手筆,把泰山構造的如此秀麗、巍峨;高大的山峯如一把銳利的刀子,沿着南北分割成鮮明的黃昏和早晨兩種顏色。此句一個“割”字,已經隱隱顯現出老杜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本色。

杜甫所作的《望嶽》,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充滿豪情壯志 第3張

頸聯“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寫細望之景,繚繞山峯之間的層層雲氣,令人心胸坦蕩,張開雙眼,映入人眼簾的暮鳥盤旋着投入晚林。此句單單點出一詞“決眥”,撕裂開來的眼睛,生動反映了詩人看景色入迷的程度。

末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兩句,寫極望之情,描繪出詩人內心的意願: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峯,遠眺連綿羣山之渺小。本句爲此詩的點睛之筆,具有鮮明的象徵意義,抒發年青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大無畏精神。也因此,讓此詩句從此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不知道爲什麼,突然想起了宋朝詞人蔣捷寫的那首《虞美人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此詞,同樣寫出了人生少年、中年、老年的三種特殊複雜感受,結合杜甫一生前後所寫的三首《望嶽》詩,聯想到中年杜甫的漂泊無助,老年杜甫的淒涼不堪,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