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劍十三俠第七十五回:知府盡忠參戎死節,將軍建議元帥分兵

本文已影響2.64W人 

《七劍十三俠》,一名《七子十三生》,清朝文學家唐芸洲所作的俠義小說,是晚清俠義小說的代表作品,在當時即被譽爲“誠集歷來劍俠之大觀,稗官之翹楚”,開創了新式武俠的先河。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此書分三集陸續刊行,各六十回,共一百八十回。初集六十回刊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講述明正德年間揚州人徐鳴皋巧遇“七子”之一的海鷗子,拜海鷗子爲師習學劍藝,得海鷗子真傳;後行俠仗聚義,與徐慶、一枝梅、羅季芳等十二人義結金蘭,屢懲惡徒而被以寧王爲首的官府通緝;終得“七子十三生”的幫助,追隨朝廷大員楊一清、王守仁,征剿叛王朱寘鐇、朱宸濠,終於平定叛亂,建立功業。

第七十五回 知府盡忠參戎死節 將軍建議元帥分兵

七劍十三俠第七十五回:知府盡忠參戎死節,將軍建議元帥分兵

話說——見華知府殺死後軍都指揮,當即率衆攻城。爭奈城上擂木炮石如雨點般打下,不能前進,只得鳴金收軍。回至賊營,當有謀士李智誠勸道:“主公不必性急。勝敗乃兵家常事,諒此小小城池,還怕攻打不下麼!”——便對衆將怒道:“本藩自出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今日提兵到此,竟敗在這一個小小知府手內,又折了我一員大將。明日不破鞏昌,誓不回營!”

到了次日,——又揮動大軍,去攻鞏昌。日夜攻打,一連攻打了三日,只是難破——也無法可想,只得傳令各軍,猛力圍攻,他便回營與衆人商議道:“似此一座小小城池,竟攻打不下,曠日持久,爲之奈何?”謀士李智誠說道:“畢雲龍守禦甚固,更兼他勇猛非常,若以力攻,此城恐一時難下。據參謀愚見,不若密傳號令,使各軍假裝疲憊情狀,以作誘敵之計。畢雲龍本有勇無謀之輩,一見我軍疲憊,必然統率全軍殺出,我便且戰且走。王將軍可帶三千人馬,預先在城東埋伏,等彼出城追殺,可急急去襲鞏昌,斷彼歸路,再將號炮放起,我便回軍掩殺。如此,則畢雲龍可擒,鞏昌可唾手而得矣。”——聽罷大喜,當將號令密傳出去,各兵丁就漸漸的有些懈怠之狀。過了兩日,只見旌旗錯亂,隊伍不齊,棄甲拋戈,七零八落,真現出那種疲憊樣子出來。

且說鞏昌自被——攻打之後,畢知府與郝參將率領着守城兵士,真是日夜校巡,毫不疏忽。這日忽見賊兵漸漸的有些懈怠。又過兩日,只見賊兵大半倒戈卸甲,軍氣不揚,或坐或臥,甚是疲憊。畢知府見此光景,心中大喜,便與郝參將說道:“賊兵如此疲憊,正是我等得手之時,何不乘此機會,揮兵出城,以津銳之師而攻疲憊之卒,且可攻其無備,殺他個片甲不留。不識將軍意下何如?”郝參將聞說,並不思議,便大喜道:“太尊之言,正合鄙意。”於是二人大喜,便傳齊兵卒,披掛上馬,一聲炮響,衝出城來。只見喊殺之聲震動山谷,那些誘敵賊兵俱各且戰且走。

畢知府與郝參將正與賊將酣殺之際,忽聽城中一聲炮響,畢知府吃了一驚,暗道:“此時城中誰人放炮,莫非有什麼變動麼?”正自疑惑,只聽賊兵齊聲大呼道:“我等奉了王爺之命,前來誘敵。知爾等有勇無謀,一見疲憊情形,必然揮軍出城,攻我無備,那時便乘勢襲取鞏昌,以斷爾等歸路。此時鞏昌已被我家前軍都指揮王將軍襲取多時了,爾等何尚不省,仍欲追殺麼?依我等主意,不如早早下馬投降,尚可免其誅戮;若再執迷不悟,定然玉石俱焚,那時悔之晚矣。”畢知府一聞此言,心中大驚,口內仍自罵道:“俺老爺誤中爾等詭計,若不將逆賊擒住,碎屍萬段,誓不爲人!”說着掄刀亂砍——

七劍十三俠第七十五回:知府盡忠參戎死節,將軍建議元帥分兵 第2張

在軍中看見,一見如此光景,便將令旗一揮,那些賊兵賊將即一齊掩殺過來,將畢知府、郝參將二人團團圍住,猛力廝殺。此時畢知府與郝參將也就拚命亂殺起來,左衝右突。但見刀起處人人喪命,槍到時個個身亡。好一場惡戰,只殺得日月無光,旌旗減色。由辰牌殺至申刻,畢知府與郝參將看看抵敵不住,正思奮力衝出重圍,落荒而走,再作計議,忽有賊將左天成,驀地在郝忠背後舉起鑌鐵鋼鞭,出其不意一鞭打下,將郝參將連人帶馬打成肉泥。畢知府正與吳方傑死戰,忽見郝忠被鞭打死,心中一慌,手中的刀一慢,早被吳方傑一槍刺中咽喉,挑於馬下,當時取了首級。可憐兩個忠臣,俱死幹賊將之手。後人有贊華雲龍力戰身亡、捐軀報國詩云:

卓爾鞏昌守,危城獨力持。刀芒揮賊將,馬革裹殘屍。

血戰捐軀日,孤忠報國時。可憐千古後,肝膽有誰知?

又有詩讚郝忠雲:

大戰沙場膽氣寒,半生血肉染征衫。

忠魂到此猶遺恨,誤失孤城屬逆藩。

話說——襲了鞏昌,便率同衆將入城,大排筵宴,犒賞三軍。次日又盤查倉庫,追拿華雲龍、郝忠的家小。所幸畢知府與郝參將二家眷屬,早已逃出城去,不爲——所獲——犒軍三日,又與李智誠議道:“孤聞寧遠、西和兩縣,爲鞏昌根本之地,錢糧雜稅,以該縣爲最富。若得此兩縣,鞏昌便固若金湯。孤意分兵兩枝,以左天成攻取西和,吳方傑攻取寧遠。此二城一下,其餘會寧、伏羌、安定、通渭、岷州,皆不戰可得矣。軍師之意以爲如何?”李智誠道:“主公卓識,正合參謀鄙意,可急分兵取之。”——當即命左天成帶領兵馬三千,往攻西和;吳方傑帶領兵馬三千,往攻寧遠。左天成、吳方傑當下領兵,分頭而去,暫且不表。

再說楊一清大兵這日行至半途,忽有探馬報道:“現在——圍困鞏昌府,甚是危急。鞏昌府知府已堅守半月,城中人心惶惶,若再救兵不到,鞏昌就支持不住了。”楊一清聞報,一面飭探趕緊再探,一面飭令先鋒徐鳴皋趲趕前行。

走了一日,又見探子飛馬前來,高聲報道:“探得鞏昌府被圍甚急,不過日內即不能守了。”說罷,飛身上馬而去。過了一日,又見探馬報來說:“鞏昌府已被——用誘敵之計暗暗襲取了,鞏昌知府畢雲龍、參將郝忠俱已盡節。現在——已盤踞鞏昌,後又分兵往攻寧遠、西和兩縣去了。”說罷,仍自飛馬而去。

七劍十三俠第七十五回:知府盡忠參戎死節,將軍建議元帥分兵 第3張

楊一清聞報好生着急,便與張永及諸將議道:“現在鞏昌已失,寧遠、西和又分兵往攻,若此兩縣再爲過賊所得,其勢更覺浩大。本帥之意,擬一面分兵進救寧遠、西和,一面自統大軍直取鞏昌,使逆賊不能兼顧,或者西和、寧遠兩縣可保,而鞏昌亦易於克復。不知諸位意下如何?”徐慶道;“元帥之計,妙是妙極了,末將以爲與其分兵進救寧遠、西和,不若分兵間道進取安化。彼處是——根本之地,所有資財家屬盡在彼處。聞安化遊擊仇鉞本無心思背叛,以迫於勢,不得已,故暫隨之。現在——攻取各府州縣,仇鋮並未隨徵,推其意名爲鎮守安化、實則待兵援救,一俟大兵前去,他必開城獻納。今元帥若急分兵進取安化,只要安化一復,——必以爲根本既失,大勢已去,那時——可擒,鞏昌可復,及已失之各府州縣,也可不戰而復得矣。不知元帥意下如何?”

楊一清聞言,甚覺有理,當下說道:“徐將軍之言甚合吾意。但安化之行,誰可任爲己任?”徐慶道:“末將不才,願當此任。”楊一清大喜,即刻撥兵三千,以羅季芳副之,便令徐慶去攻安化。徐慶得令,即便挑了三千人馬,隨同羅季芳間道趲趕前進。楊一清又飛令徐鳴皋改道進援寧遠。此時一枝梅運糧已到,即命一枝梅帶兵三千,隨同王能進援西和,一枝梅也就領兵即刻前進。楊一清便自統大兵,率領狄洪道、李武、包行恭、楊小舫暨偏裨牙將等人,再望鞏昌進發,暫且不表。

再說寧遠縣知縣郭汝曾,這日聞報鞏昌府已經失守,在城各官俱已盡難,他便與城守營守備趙爾銳議道:“叛王——勢甚猖獗,鞏昌既失,他必分兵來取寧遠。在將軍之意,戰守之策,當以何策爲先?”趙守備道:“以愚意萬不可戰。今逆王其勢方張,又以戰勝之兵,來攻此縣,若與交戰,勢必難敵。不若一面死守,一面飛表入告,請速發救兵來援。況寧遠一城錢糧甚富,以糧草而論,雖週年可守也。未識尊意若何?”郭知縣聞言,大喜道;“高論甚合鄙意。”二人正在談論,忽見探馬進來報道:“叛王——今又派令參將左天成,帶領三千人馬,來攻寧遠,離城不遠了。”郭知縣聞言,即刻與趙守備商議守城之策。欲知寧遠果守得住否,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