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託噶是何歷史起源?有何發展

本文已影響1.37W人 

“雅託噶”(蒙古語“yatug”的音譯)是蒙古族彈撥絃鳴樂器,又稱蒙古箏”,是中國九大古箏派別之一。元朝盛行至今,它被廣泛應用於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祭祀音樂在蒙古宮廷、王府和民間,各個時期都流行着不同弦數的雅託噶。傳統的雅託噶原材料一般選用白松木或者桐木,體積小易攜帶。琴體通長139cm,琴身窄細纖長,琴尾下垂。首尾面板及琴身兩側用紅、白、藍、綠、黃五色繪製成捲雲紋,琴絃爲絲制。席地盤坐彈奏。

二、雅託噶的歷史溯源

關於雅託噶的起源流傳着一個傳說:一天清晨,一個年輕人將一桶水倒小竹槽時, 他突然聽到美妙的聲音。當他將第二桶水倒入竹槽時,聲音竟與前次的不同。就這樣, 年輕人先後將五桶水倒入後發現每次產生的聲音都是不同的。於是, 青年把馬鞭拆開放入一個竹槽中當作琴絃, 席地而坐彈奏了起來。悠揚的樂音使吸引了許多鳥兒伴唱。從此,雅託噶便產生了。

而在《革面九絃琴探微》中同樣發現了雅託噶的蹤跡,文中引用了《魏書》中關於革面九絃琴的記載:“樂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從構造、形制的角度來看“槽”字可以聯想到飼養牛和馬的木質槽,在其上蒙着獸皮。顯然,這是蒙古古代樂器製造的方法—“剜木文化”。將一個完整的樹幹從中劈開,用刀子剜空後覆蓋獸皮,便成原始形態的樂器共鳴體。

另有學者認爲雅託噶由中原地區“箏”樂器演變而來的,是朝代更迭、民族融合的產物。娜仁格日樂在《雅託噶源流考》曾有述:“雅託噶作爲中國古箏重要流派之一,在長期蒙漢文化交流過程中,結合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特點,形成具有特殊定弦的發的古箏藝術。”

雅託噶是何歷史起源?有何發展

(一)雅託噶在蒙古汗國時期的發展

1206年由蒙古奇源部、包姓 、博爾濟錦氏 、鐵木真在斡難河河源成立的國度,尊汗號成吉思汗,立國號大蒙古國。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曾經改變過東西方歷史的進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他的文化遍及歐亞大陸.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都曾經被這個帝國深深震撼。在其征戰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其他國家優秀的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結合形成了屬於自己民族的獨特宮廷音樂。雅託噶在這一時期被廣泛的使用和傳播。南宋趙珙《蒙韃備錄》中:“囯王 (指木華黎) 出師, 亦以女樂隨行, 率十七八美女, 極慧黠, 多以十四弦彈大官樂等曲, 拍手爲節, 甚低, 其舞甚異。可見雅託噶一直爲蒙古宮廷俗樂的主要樂器。

(二)雅託噶元朝時期的發展(1260-1368)

元朝作爲第一個中國歷史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的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貿易繁榮、文化融合的局面,促使當時的音樂文化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局面,爲蒙古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草原遊牧文化在與中原農耕文化交流、碰撞中逐漸走向輝煌。在器樂方面, 元代出現了大量的新樂器。品種豐富與盛唐時期相比毫不遜色。史料記載約有28種之多。這一時期, 蒙族人口開始大遷移,雅託噶以其便於攜帶的形制和動聽的聲音逐漸興盛起來,得到了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喜愛。雅託噶於元代文獻史料出現在《元史·禮樂志》、《蒙達備錄》之中。元代著名詩人楊維楨還在《無題》和《春夜月》中也有關於雅託噶的描述。雅託噶在倒喇戲、宮廷音樂、在宗教音樂與祭祀音樂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三)雅託噶在“北元”、漠北時期 (1368—1644) 的發展

雅託噶是何歷史起源?有何發展 第2張

1368年, 朱元璋在人民民羣衆的支持下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 元朝汗庭從中原撤出,率領其殘部退回蒙古草原, 在漠北建立新了政權, 史稱“北元”。“北元”時期的蒙古族音樂繼承了元朝音樂的特點卻又有自己新的發展。在汗宮,樂隊的規模和演奏樂器都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六絃雅託噶、蒙古族民間歌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出現了反對戰爭, 嚮往和平生活的思鄉曲。從明代漢族文人的筆記中, 我們可以知道那些富有蒙古族特色的民族樂器, 例如四胡、雅託噶、馬頭琴等一直都在蒙古草原上流傳。

(四)雅託噶在清朝—新中國成立時期的發展

清朝宮廷樂器大多是蒙古族傳統樂器,據歷史記載“清代進入宮廷的蒙古西邦樂中有冒頓潮爾、管笛、琵琶、絃樂、三絃、箏(雅託噶)、好必斯.......而大的節日所演奏的樂器爲蒙古樂曲,填詞乃蒙古丹汗是已有之。乾隆朝譯位滿、漢語。清朝末年至新中國成立,在內蒙古各地區流傳雅託噶的弦數差異極大,例如十四弦雅託噶(伊克昭盟地區)、十二絃雅託噶(錫林郭勒盟)、十三絃雅託噶和近代十六絃雅託噶;1949年後,蒙古箏派與陝西箏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浙江箏派、福建箏派、客家箏派、朝鮮箏派、潮州箏派並稱爲中國古箏九大流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